◎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随着时代的创新,文学也需要自我觉醒,去寻觅更好的思想和表达方式,以有力的创作来回应时代和读者的期许。但是,今日不同往日,这个被网络架构,被信息塞满的时代,文学如何找回自己的位置,又如何找到发展的途径呢?本报“楚天文学之声”就此采访了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他表示,中国文学需要找回自信心,同时也不能被今天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裹挟而去。
中国文学已经置身世界文坛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雷达参加了一个“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研讨会。当时他建议,这个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改一下,中国文学不能总是“走向世界”。“世界不是那么永远遥不可及,现在的中国文学已经不是是否走向世界的问题,它已经走进了世界。莫言获奖证明,诺贝尔文学奖有可能变成我们身边的事,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已经被世界文学所接受。”
当年在面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鲁迅认为自己不够资格获奖,不仅他本人,其他的中国作家如林语堂等也不够格。那是一个崇尚新文化、新文学的时代,雷达认为,中国文学的心气自然有些低。但是进入新时期之后,中国的先锋文学,努力在与世界文学大师们“掰腕子”,有了一代代文学家的探索和努力,才有最终莫言的获奖和今天中国文坛的成就,“中国作家应该意识到,他们已经处于世界文坛之中,而不是‘之外’。只要将汉语言文学写到极致,同时又有条件得到传播,就会得到世界的认可,就会有丰硕的收获,这意味着文化和文学自信的恢复。”
在碎片化的世界重新发现文学
即便莫言获奖,成为中国文学找回自信的一声号角,但是如日中天一般的世界,还远没有降临到中国文学的领域。雷达认为,现在到了重新发现文学的时候。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被一再边缘化,大众消费文化高涨,影像热、类型文学热、微博热等此起彼伏,“这并不奇怪,因为现在是全民娱乐时代,多媒体时代,图像时代,浅阅读时代。肯静下心来阅读文学的人,自然不会太多。”雷达说,快感阅读在取代心灵阅读,实用阅读压倒了审美阅读。
重新发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今天让文学界期待又感到焦虑的问题。“网络信息、影视业和手机的发达,让千年以来的阅读传统被颠覆了。年轻人被微博、微信以及这些载体上的各种信息所控制,读闲书的时代早就过去了。”雷达担忧,过去人们睡觉前看的都是闲书,现在青年人睡觉前玩的仍是手机,看微博,读微信,发段子。“手机在‘控制’一切。细想起来,这是极其可怕的。”
微博的碎片化、网络信息的分散化,将人的生活和意识解构。“这些东西与真正的文学是格格不入的。真正的文学是沉静的,不是喧闹的,它需要人们沉潜进灵魂的深处、记忆的幽深世界以及思想的微明处。而这些,也正是这个喧嚣时代被信息化掩盖的精神真相。”
雷达认为,真正的阅读是指,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太低了。”他表示,提倡深阅读,“经典阅读”,应该成为潮流,“要用人类文明、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新闻结束的地方让文学开始
近几年来,文坛上几位重量级的作家,先后推出了自己的作品,他们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现实。贾平凹写出了《带灯》,而余华推出了《第七天》。但争议随之而来,这些小说的情节中有大量社会新闻,质疑者认为,既然有大量的新闻报道,这些写新闻的文学作品已经跟不上时代,所以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雷达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笑言自己读《带灯》,有一种在文学世界徜徉的感觉。“我读《带灯》,我觉得我是在读情怀,读人性的复杂,读情感的微妙,读人生的韵味,读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复杂,读世态的多变,读人情的繁复,也是读我的世界之外的世界。同时也可以说在读美文,读汉语之美,这就是文学需要的东西,文学需要人学的内涵,决不是‘有了新闻还要文学干什么’这样的。”
有人说:“在新闻结束的地方,文学应该开始了。”雷达深以为然。“心灵、人性、想象、汉语之美,是新闻做不到的。如果满足140字的微博,头脑塞满碎片化的新闻,没有耐心去沉静地深思生活,那生活也就这么蜻蜓点水式地滑过了。”
【人物名片】
雷达,1943年生,甘肃天水人,196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现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兼任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文学院名誉院长等。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家贡献奖”等。
【速问速答雷达】
问:文学过于贴近现实,好还是不好?
答:与现实保持过于贴近的关系,使文学之为文学的魅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目前大量文学缺乏超越性,无力再造精神的第二现实的不足之处。
问:如何看待余华的《第七天》?
答:我无意参与争论。余华并非不懂新闻与文学的区别,而是认为,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一般意义的小说就失却了阅读价值。如同本人在这里,就没必要再去看相片一样。但我认为,太密集地在小说中使用社会新闻,对小说的生命力仍然是一种销蚀。这部小说中最动人的地方,往往是写普通人相濡以沫的充满人情味的日常生活。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魏征)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