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班 等你来为中华少年作家代言
中华少年作家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正文
畅销书《我们台湾这些年》作者廖信忠:台湾和大陆青年都在彼此想象
2014年12月30日 ⁄ admin ⁄ 评论数 0+ ⁄ 已影响 +

“虽然随着自由行的开放,两岸年轻人的走动越来越频繁,但是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青年都在彼此想象对方,误解还存在。”
  因为《我们台湾这些年》而成为畅销作家的台湾青年廖信忠,在采访中这么说道。
  2009年,廖信忠因工作关系,被公司派到上海。闲得无聊,他就在天涯上写自己在台湾的成长史,结果写出了《我们台湾这些年》,畅销百万册。那年,他刚好30岁。
  《我们台湾这些年》的写法很亲切,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出发,以小见大扯到那些台湾政治上风起云涌的大事件。因为写的都是身边事,这本书的宣传文案有一句神来之笔的概括:“一封台湾青年写给大陆的家书”。结果家书一版再版,这位普通的台湾青年也因为写作被大家记住,他辞掉工作,开始专职写书。
  可五年过去了,《我们台湾这些年2》才得以出版。廖信忠说,其间他保持每年写一本新书的速度,但大概是因为《我们台湾这些年》实在太火,每本书都要遭受重重审核,直到今年5月份,才有第一本新书面世。而《我们台湾这些年2》的书稿早在2010年就已经完成,却拖到今日才进入公共视野。
  没有工作,没有新书出版,这五年,廖信忠靠版税在上海独自生活,隔两三个月回台湾一次,比如回去参加选举投票。从去年开始,他又在淘宝上卖自制的巧克力。
  新书《我们台湾这些年2》保持了《我们台湾这些年》的风格,通俗好读,如同在聊家常,将《我们台湾这些年》当中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挑出来重新成篇成章。
  记者:《我们台湾这些年2》是什么时候开始酝酿的?
  廖信忠:因为《我们台湾这些年》是当时我在网上写着玩儿的,很不严谨,也不严肃。出版之后那么轰动,我之前完全没有料到,所以其实心里是有点恐慌的——写书不能这么随随便便,应该可以写得更好。所以就想重新好好写一写,有一些《我们台湾这些年》里面没有写完全、一笔带过的东西,这一次重新查了资料。
  记者:《我们台湾这些年》出版的时候,你应该收到很多反馈吧?大家都对哪些篇章感兴趣?
  廖信忠:那肯定啊,豆瓣上的书评有600多篇,我每天都偷偷跑上去看。看到有人点差评,我就很心碎,心想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啊!比方我第一本里写到的外省老兵,当时只写了1000多字,这一次搜集了资料,写到三万字。还有许多人感兴趣蒋家三代在台湾的故事,我都有仔细地写。
  记者:最多的批评意见是什么?
  廖信忠:错别字太多。在台湾,初中叫“国民中学”、“国中”,后来出版的时候就把“国中”全部替换成“初中”,但是我书里有写到台湾一个很有名的学校叫“建国中学”,就被电脑自动改成“建初中学”,很多读者都来批评。
  记者:你身边的台湾人对这本书的反应怎样?
  廖信忠:台湾的博客来网上书店有卖大陆版本,卖得也相当不错。两岸人看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大陆的人更多是“哦,原来是这样的啊”,台湾的朋友则是觉得很亲切,勾起了他们小时候共同的好或者不好的回忆。
  记者:现在两岸的交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的人书写台湾。你在写《我们台湾这些年》的时候,应该肯定查过相关的书吧?没有人跟你类似的角度吗?
  廖信忠:写《我们台湾这些年》的时候查得不多,第一本主要是我的成长经历。这一本以一个一个的专题为主,就查过不少资料,同样是大家感兴趣的专题。很多读者想知道台湾在受什么样的教育,几十年前台湾是怎么宣传大陆的,现在台湾人对于大陆的印象和看法。的确有很多写台湾的书,但那些都是很宏大的历史,没有小人物的视角,其实我个人感兴趣的是小人物的身边事。所以我的书里,都是从一些民间传闻、都市传说、街头巷尾的耳语之类的,去拼凑出整个时代气氛的转变。我们常常在那些写台湾的书上看到很多数据,一个数字就概括了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事情,越久远就越是一笔带过,但数字不会产生共鸣,也不会有什么感受。所以我写这三十年的故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当下的身边的事,我也只从平常人的角度去切入,讲故事,这一类的书真的很少。
  记者:你很喜欢搜集故事吗?
  廖信忠:对,我对故事很感兴趣。比如说外省老兵,他们1949年之后来到台湾,一定会碰到许多事,里面有残酷、有温情、有无奈,但都是活生生的。我想写这些故事。
  龙应台前不久辞去“文化部长”的职位,虽然她在职的时候我也没有很喜欢她,但是去年她开始执行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觉得是她做得最有意义的事。她提出一个“台湾故事岛计划”,想要启动普通人的记忆库。由“文化部”出资,改装了400多辆面包车,上面有专门的录音设备,有工作人员。这些车开到台湾各个乡下角落,车上装有电话——如果你有什么特殊的经历、故事,就请打电话。她想用这样的方式搜集几万个民间的、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搜集来的故事全部都可以上网共享,任何人都可以上线去看,可以取用这些故事,用来写剧本、写小说,全部免费。
  记者:为什么觉得这是有意义的?
  廖信忠:这些故事才是活的,无数的普通人的人生才会拼凑成一个大的历史。历史就是一个一个故事组成的嘛!这些是你坐在家里怎么想都想象不出的。我个人好像就是比较喜欢看这一类的书,比如十年砍柴写的《进城走了十八年》,还有以前台湾的齐邦媛、王德威编过一本讲外省老兵的小说集。
  记者:《我们台湾这些年》里有删节吗?
  廖信忠:有,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一本出版的意义就是在于删掉的那五万字,有时代意义。第一本出版之后,很快就有香港和台湾的出版公司来找我,想出完整的繁体字版本,我想了想拒绝了——这本书本来就不是写给台湾人看的。另一方面网上可以看到完整版,再出也没什么意思。
  新书《我们台湾这些年2》。
  记者:从出版《我们台湾这些年》到现在,你都在做什么?
  廖信忠:我一直都在写书,但是一直到今年才开始出版。今年6月份有一本《我们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其实是一本《我们台湾这些年》的跟风书,装帧什么也很像,但是因为审查的问题,隔了这么久,热门话题变得不热门了。本来今年还有一本关于台湾的旅行书,因为一些个别语句的修订,也要等到明年3月份才能出。
  记者:这两年其实去台湾旅行的人很多了,也有各种关于台湾旅行的书,你的这本旅行书有什么不一样吗?
  廖信忠:我写这本旅行书的时候,买了五十几本已经出版的、能看到的台湾旅游书。我发现90%都是互相抄来抄去的资料,剩下10%又太注重纯玩,我就在两者之间做个平衡。我设计了一些路线,比如徒步的、骑车的、驾车的,然后写了一些你到台湾到处可以看到的现象、冷门热门的景点,这些现象对台湾人的意义,对台湾社会和历史的意义,怎么通过这些现象,找到与台湾人聊天、搭讪的话题。
  比如写到高雄,台湾历来的发展都是重北轻南,高雄人也一直觉得被忽视。但这几年高雄的建设突然发展起来,变得很漂亮,台北人就有点酸酸的。所以博得高雄人好感的最快办法,是在高雄人面前称赞高雄的好,说:啊,你们高雄人真热情阳光,你们城市建设那么好,海景那么美。高雄人往往对自己的发展很自豪,所以这一招真的很有效。
  我常常去逛网站的论坛,看一些网友的旅行攻略,比如很混乱的天涯台湾版。有一些被网友反复提到的小事,我就会去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写到书里去。
  记者:这一本书和上一本之间间隔了差不多五年,你觉得这五年有什么变化吗?
  廖信忠:最大的变化就是五年前所有人都求着来采访,现在是我到处问,要不要采访我。没有啦,最大的变化好像是网络的力量太强大了,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看东西,我自己还不是很习惯。
  记者:现在两岸的交流越来越多了,你会不会担心你写的内容会失去市场?
  廖信忠:那倒没有,因为我写的是我的出发点啊,还有身边的故事。只要故事好,永远都会有人要看。
  《我们台湾这些年》计划还会有三四本的内容,全部写完之后,我就再也不想写台湾这个话题了。
  记者:你觉得现在的台湾年轻人跟你的父辈有什么不一样吗?
  廖信忠:如今很流行一个词“小确幸”,所谓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我觉得这个词很好地概括了台湾年轻人的状态——他们不想挣很多钱,只要小小的满足,就好像很冷的冬天走进咖啡馆,老板奉上一杯热腾腾的咖啡。2000年之后,台湾的经济发展速度没有以前那么快了,但是台湾的青年人不太在乎,他们觉得自己也不会发财了,生活不会太大改善,也没有什么强烈想要改变的意愿,他们在做许多自由的“微小”的事。
  如果我们的父辈看,大概会觉得——啊呀,怎么那么不思进取!
  记者:既然你一直都是待在家里写书,为什么不回台湾而坚持留在上海?
  廖信忠:以前是因为大陆消费比较便宜,但这几年大陆越来越贵了,我每年回台湾都会感慨——啊真的便宜多了!所以我的确有想过是不是要回台湾算了。让我还继续留在这里的唯一理由是:可以近距离观察大陆这块土地,观察巨大的变化。中国这三十年的变化,等于把西方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遇到的事情,都经历了一遍。每一年都有匪夷所思的新事物、新变化。如果你喜欢历史,你会看到这几年一个国家剧烈变化,而且是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中的如此巨变,这还是蛮幸运的。
  选择上海的原因是因为上海人比较好相处,上海的社交习惯相对跟台湾比较接近,人与人交往有分寸和规矩。
  记者:你觉得上海的年轻人对于台湾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廖信忠:其实,不仅仅是上海人,整个大陆的年轻人都喜欢用台湾去投射大陆社会。比如前几年说台湾社会是温良恭俭让,继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蒋方舟和韩寒去了台湾,都会丢手机丢钱,然后又找到了,白岩松也在台湾丢过东西,也找到了。很奇怪,我在台北丢了手机,就从来没有被人送回来。韩寒后来写了一篇《太平洋的风》,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来回应为什么台湾会变成这样,反响也蛮大的。
  我觉得台湾发展到现在,就是一个社会自然发展的样子。台湾人也会羡慕日本、欧美啊,也经常拿过去否定现在。
  记者:那么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最大误解是什么?
  廖信忠:现在,台湾处于领导地位的都是“50后”、“60后”的那批人,他们是公司的老板,掌握着财富。年轻人觉得自己很难出头。所以,他们会想要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曾经,马云来台湾,很惊讶的是,饭桌上都是六十多岁的人在谈创新。相反,大陆都是年轻人、“80后”整天在谈创新,谈创意。所以,台湾的年轻人很羡慕大陆的年轻人,觉得他们有很多机会成功,时不时就会出现身价几千万甚至上亿的。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职烨)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作家梦想,我心飞翔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资讯
说说
旗帜
学作文就上新阳光作文
本站系公益性文学网站,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致信电子邮箱(791541679@qq.com),我们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