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近,电影《侏罗纪公园4》强势回归,原著小说《侏罗纪公园》也于电影上映当天同步上市,这让迈克尔·莱克顿在中国的微信朋友圈里又火了一把。这位身高两米多,就读哈佛大学文学系、人类学系,最后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科普作家,也被人们称为“超级大学霸”“人肉版维基百科”。
侏罗纪公园、星际穿越、地心引力……每次国外类似的科普作品火暴上市之后,都会引来中国科普创作者的反思:中国的科普作家怎么了?科普创作为什么达不到这样的境界?
“国外的科普作品,不仅是简单地讲科学知识,还会将浓厚的人文关怀融入科普创作之中。”6月17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研究室主任石顺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长期以来,中国科普作品饱受诟病。“80年代后期,不少人批评我们的科普作品是‘小儿科’,都是写给小孩看的,书出来之后放了多少年也卖不出去两本。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国的科普作品确实处于这样的状态。”石顺科说。
他告诉记者,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科普作家平均年龄都在50、60岁以上,很少有40岁及以下的科普作家,当时的年轻人都忙于下海经商等活动。
石顺科认为,尽管目前我国科普作品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与以往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现在,我们的科普作品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内容上不再是干巴巴地说事儿,而是追求讲故事、语言通俗,在将科学与人文结合方面,也已经有很大改进,例如卞毓麟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等。在板式设计上也讲求图文并茂,不再是密密麻麻的小字。”石顺科说。
尽管如此,中国科普创作还存在一些“根”上的问题。“在西方,自然科学诞生于人文,而最后在科普创作中,自然科学再度回归人文,在语言上也可以从通俗到专业,最后回归通俗,有良好的语言传统。而在中国,自然科学是个舶来品,缺乏回归人文的科学传统,而且将专业的科学知识直接转化为通俗表述也更困难。”石顺科说。
更糟糕的是,中国的科普作品对最前沿科学研究的表现远远不够。石顺科表示,我国的科普作品出不了精品,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家缺乏对人类的关怀,另一方面与最前沿、最一线的科学家并不从事科普创作有关。
屏蔽此推广内容“凡是引进的国外重头的科普作品,其作者必定是那个科学领域的大牌科学家,他们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比方说有很多写非洲黑猩猩的科普书,作者都是常年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因此内容很有前沿性。”石顺科说。
其实,早在2007年,科技部就曾发出《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普工作”,强调科研成果的科普化。
“但这至今还在试验阶段。”石顺科说,中国科普创作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正视科学界的传统问题,要让科学回归人文。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倪思洁)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