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在台湾始终被朋友们称为“陈少”的陈传兴导演携《他们在岛屿写作》华语文学大师系列电影走进英伦,16日、17日分别在伦敦柏贝克学院之电影院中举行展映。
此次两日展映活动放映了两部影片,分别是记录诗人周梦蝶的《化城再来人》(TheComingofTulku)以及记录诗人郑愁予的「如雾起时」(PortofMists)。「他们在岛屿写作」总制片廖美立,同时也是“陈少”的夫人也应邀至现场与观影者互动,许多观者对于用影像纪录展现华语文学之美表示印象深刻不已。
该部系列电影2013年首度与观众见面,海峡两岸都为之一惊,并掀起了文学电影的风潮。
身兼《化城再来人》以及《如雾起时》两部影片的执导者,陈传兴以其特殊的诠释手法,运用了各种不同电影製作的技巧来呈现文学,尤其是现代诗的内容,特别在隐喻的手法以及人物的侧写,均有独到的手段与见解,吸引英国关心电影艺术以及华语电影的英国知名学者如柏贝克行动影像机构的教授萝拉默薇(LauraMulvey)以及伦敦国王学院电影系教授裴开瑞(ChrisBerry)的欣赏。他们均表示,对于一般完全不了解两岸关系与东方历史的英国人而言,这样的观影体验能激发观者的兴趣,兼具东方知性与美感的作品,且会吸引观者的好奇,很想更进一步了解系列中其他的作品。
担任总制片的廖美立则坦言,拍纪录片,尤其是拍摄文学家的纪录片,这类题材的确是不易吸引投资者,因此她也特别感谢和硕董事长童子贤的支持,因为他热爱文学、支持文学;另一方面,有书店经营成功经验的廖美立也希望能够藉由文学纪录片的拍摄,找回年轻读者对文学的兴趣与喜好。
廖美立在随后和记者的谈话中提到,她现在最想给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张充和拍摄一部同样的纪录片。然而谈话过后几小时,网路上便传来消息,“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于2015年6月17日在美国逝世,享年102岁。
《他们在岛屿写作》首部系列首此次度在欧洲映演,虽然此次未能完整播出六部作品,不过接连两天的映演,仍吸引了数十位专业领域、学者以及电影爱好者的观赏。在映后的讨论中,陈传兴导演与现场观众分享他在拍摄中大量运用的隐喻的手法,例如他在拍摄《化城再来人》时不惜花费大笔的版权费购买了小林正树以及柏格曼的纪录影像,只为了剪辑运用一分钟的片段,呈现诗人周梦蝶对电影的喜好,以及用交错的手法,凸显别样虚幻的风格;他也在《如雾起时》一开始安排了火烧诗集的画面,那是在白色恐怖时代的青年郑愁予写就首部诗集时,因担心白色恐怖而亲手把自己的第一本诗集烧掉了,藉以隐喻一段苍白历史的灰烬。
陈传兴表示,拍摄《化城再来人》时,他想强调的是诗与信仰的关系;而在拍摄《如雾起时》时,则更注重的是诗与历史的关系。台湾的新诗运动,是延续1949年之前在中国大陆发生的新诗运动。1949后,大批知识份子来到了台湾,把新诗发扬光大。而随著1960年代几个影响台湾诗坛的重要诗刊的结束慢慢势微,中间经历了保钓、冷战以及现代化的过程。时至今日,很多文坛重量级人物逐渐凋零,而这些纪录更相形重要。
“虽然每部纪录片拍的是不同的诗人,不过那更是涉及一个动乱的大时代,拍摄这些影片还有一个历史感,我并不只是拍摄个人传记,而是这些传记的本身,就是这大历史的一部分!”陈传兴说道。
在文学大师周梦蝶传记电影《化城再来人》中拍摄了周梦蝶沐浴的情景。陈传兴在早前的采访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可能全世界都找不到像周公这样的,一个90岁的诗人,在路边摆摊维生,可以赤裸裸让你拍他洗澡。这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震撼,但这震撼不是猎奇。这里洗澡的场景很重要,和他的信仰有很大的关系。拍这个画面有两种感觉,一是非常纯净,另外一种感觉是非常危险。”
水似乎是陈传兴最钟爱的意象。他在片中注入了大大小小的水流——太平洋的海水、印度的恒河水、山上的泉水、灌溉渠道的涓涓细流……“流动是一种哲学性的动作,流体是时间性最好的体现。所以,我喜欢流水、车站和风,流动会迸发出很多有趣的生命现象。”
出生于1952年的陈传兴同时也是台湾非常重要的当代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他早期留法,师从电影符号学宗师克里斯蒂安·麦茨。在台湾,他被誉为是电影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启智者。2012年他曾获颁法国艺术与文学勋位(军官勋章)。同时他也是将法国文学、哲学和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引入华语世界的主要推手。
3月27日,陈传兴在大陆的首个摄影作品展“未有烛而后至——陈传兴个人精神史第一部”在中央美术馆展出。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王志永)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