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青年作家蒋方舟的小说集《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近期出版,9个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故事,构建了一幅当下社会情感生活的群像。写完后,蒋方舟觉得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都被挖空了,同时也更为轻松地看待写作这件事。她开始有点理解,为什么采访时会被要求表演写作,会被邀请参加真人秀节目,“看书写作,在这个时代就是挺古怪的行为,就像在大街上看别人跑马拉松。”
关于新书
初衷 突然发现自己不会写小说
蒋方舟年少成名,已经出版了十几本书。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她写了一部15万字的讲述校园生活的小说,看了一遍后觉得实在写得太烂了,就全部都删掉了,一个字都没剩。“那时我非常惊讶地发现自己不会写小说,于是从短篇开始写起。”
这部短篇小说集从2013年开始写起,原本预计2014年的12月出版,直到她参加完出版方组织的全国十几个城市巡讲活动,新书还没影儿。“第一篇写完后发给一个朋友,他看完后直接说,写得挺差的,很生硬,人不是这个样子的。”后来,蒋方舟几乎重新写了一遍,故事情节全改了,还删掉了很多认为读者看不懂而自作聪明的句子。
《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中的9个故事虽各自独立,人物却彼此勾连,他们或是朋友,或是师生,或是过去的恋人,都想要“逃离”现在的生活。有朋友疑惑她要写都市男女情感,为什么不写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蒋方舟说:“我很抗拒写个人的经历,因为我从小一直在写自己的经历。”
写完9个故事后,蒋方舟觉得把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都挖空了,“杂文是很好耍赖的,名人名言,糊弄不过去的地方,可以借用福克纳说了什么。写小说很难耍赖,你对人性的体察是哪样就是哪样。我这些年来有趣的经历,遇到的有意思的人,还有很细微的感受,全被挖空了。写完后就打游戏,完全进行不了智力活动。”
蒋方舟所说的生活体验,并非是对故事本身的亲历,而是体现在小说的细节上。比如《港台自画像》中自幼学习绘画的姜夕,上大学后反而很排斥,“可能是小时候得奖太多,恶心了。”还有《维也纳衣柜》中拯民对小提琴的排斥,这与蒋方舟童年写作的经历有些类似。
结构 想写出像打台球的感觉
小说集中前一个故事的配角往往是下一个故事的主角,这种环环相扣的叙事形式感很强。蒋方舟说:“我就是喜欢这种形式感很强的感觉,这在构思之初就想好了,我之前还看了乔布斯前女友珍妮弗·伊根写的《恶棍来访》,也是类似的形式,觉得挺不错的。”
直接触发蒋方舟要用这种结构的事情,源自去香港一次经历,当时没有个人自由行,需要临时组个团,每个人给了200块钱后,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就聚在一起了。“有带着情人的大款,还有第一次去香港看自己女儿的老太太,大家聚一起的时候假装亲密地询问对方,到香港后就立刻散开了。我想写这种大家的命运短暂撞击又分开的感觉,就像打台球一样,我挺迷恋这种感觉的。”
在下笔之前,她列了20多个人物名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年表。开始写的时候,也会突然觉得这个小说中的配角会有一个有意思的人生,“比如第二个故事中那个认真听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大学生柯宏志,这个场景好有趣,我就想他未来的命运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的敏感度应该成了个记者吧,就去会脑补他生活的全景。”
人物 最疼惜的角色是朱晓光
在这些人物中,蒋方舟觉得最难写的是《轻井泽温泉》中的中年男作家乔意,这个迷失于80年代末的人物也贯穿小说的首尾。“写这个生活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人有两重挑战,一个是在年龄、身份、性别上不了解。还有对那个年代的社会生活陌生,我就去看那时的电影、照片,从一些物品中找到很细微的感觉,这样的人物现在很难去找一个原型。”
表面上看,这些故事中占比重最大的是爱情,事实上让蒋方舟最有感触的却是亲情的部分。“我后来发现,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有父母的存在,他们和孩子之间错误地互相爱着。”《青岛爸爸》是其中亲情流露最明显的,蒋方舟写了一个爸爸因为怪病受到家庭冷落变成“海龟”的故事,类似卡夫卡的《变形记》。故事中的很多情节来自她小时候真实的经历,比如爸爸真的给她买过“娃哼哼”牌的饮料。
另外,这个故事中的女儿朱晓光也是蒋方舟写得最动情的角色,“她是小说里唯一的未成年人,某种意义上也是唯一逃离成功的人,把全部都抛下,我也给予了一种期望。这些人物中我最疼惜的就是这个角色,写的时候自我带入感很强,包括对父亲的不满和愧疚,视角也更主观一些。”
录真人秀
开始习惯“表演读书”
最近蒋方舟的高上镜率并非因为出版了这部小说集,而是参加了《文学英雄》《壮志凌云》类的娱乐真人秀节目,去“表演文学”。她笑着说:“参加《文学英雄》人情占了一大半,路金波邀我去,当时就喝了点酒,出于一时的义气就答应了。后来发现原来说好的冯唐、韩寒、南派三叔一个也没有去,就我一个人傻乎乎去了。”
谈到参加真人秀的感受,蒋方舟说:“就想赶紧把这事儿了了。我不享受那个过程,无论是游戏,还是最后写作,写作的评判标准也很奇怪,就是让明星去演绎,现场的观众去评判,谁演得好成了一个评判文学的标准,这很可笑。”
蒋方舟觉得《文学英雄》的初衷可能是有意思的,到了后来各种各样的元素融入后就变得难以控制,“大家都喜欢看做游戏,一到写作收视率就掉了。后来成了作家写完,让明星去演绎。明星还会提很多要求,最后在舞台上呈现出完全面目全非的东西,成了杂耍的马戏团。”
除了参加《文学英雄》,蒋方舟还参加了学开飞机的《壮志凌云》,另外还有一个婚恋节目找过她,她拒绝了。提到冯唐参加的《出发吧爱情》,蒋方舟也觉得有些别扭,“作家在那儿挺奇怪的,也没有几个镜头,再就是人家都是结了婚,你咋去点评?难道说人家关系不好。”
上一本书《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出版时,蒋方舟被媒体邀请拍一段读书状态的短片,用她的话说就是“表演读书”,“很多视频的采访都这样,你来表演个读书,看两行字,往上看一点,再表演个写作。”一开始,蒋方舟还觉得不适应,后来也觉得没什么了,“我想想,确实也没有什么更有趣的生活形态给人家展现。也意识到,看书写作,在这个时代就是挺古怪的行为,就像在大街上看别人跑马拉松。”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田超)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