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人性、生命的体验以及寻找小说的玄妙之处成为品读的重点。对于读书的选择,评论家仵埂倡议选择让书越读越少的“深阅读”,而不是越读越厚的“浅阅读”。
现场:从普通人的角度看茅奖作品
和前几次品读《平凡的世界》、《叶落大地》、《陈仓进城》系列书系等作品不同,本场品读会跳出了邀请专业评论家、名作家参与的方式,邀请了一批出过书的专业作者和真正爱读书的读者参加,从普通人的角度去看这5本获奖作品。
除了评论家仵埂和主持人吴文莉,其他参与的读者既有来自高陵的农民,也有植物园的研究员,更多的则是有过文学写作、出版过书籍的作者,比如出版了长篇青春小说《十七岁的围城》的李曼瑞、曾经当过诗人的青年评论家南阳子等。
品读会首先品读的是《这边风景》。虽然许多参与者都表达了对王蒙作品的喜爱,但是对于王蒙的这部完成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作品,一些读者表示“不是很能看下去”。
阅读过《黄雀记》和《繁花》的人更多一些。现场,仵埂讲述了保润、柳生、小仙女之间的爱恨情仇。在他看来,苏童以温婉、沉实、内敛的耐心,谐戏于叙述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仵埂认为,导致保润悲剧人生背后的那只黄雀就是柳生。但在全场年纪最小的李曼瑞眼里,在看书时,她一直在寻找书名里的“黄雀”,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在懵懂青春的形态和变态中,三个主人公互为“黄雀”,在局促现实的不同时期中互相纠缠成结。
“我还没想到这个。”李曼瑞的发言得到了仵埂的赞赏。仵埂甚至直言,李曼瑞的一些观察,他都忽视了,三个主人公之间构成了互为黄雀的关系,是有道理的。
感悟:“深阅读”才能让书越读越少
“华商读书社”每一次组织读书活动,都能吸引真正爱读书的人参与。在这样一个全民阅读时代,华商读书社倡导慢阅读、读好书,希望借此引领读书的风尚,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
在仵埂眼里,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人的阅读量是比较少的。可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个体,读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让仵埂难以理解的是,现在更多人的阅读行为发生在手机上。
“手机里,或者说网络上,有海量信息。在手机上读,是一种浅阅读,因为你会发现,越读你需要读的东西越多。真正的阅读,必须是深阅读,只有深阅读,你获得的越多,书才越读越少。”仵埂表示。吴文莉则认为,举办品读活动,用朴素、真诚的态度读书,是在书里寻找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现场还有读者认为,阅读就是阅心,经常读书的人才是精神上的贵族。
仵埂还以《黄雀记》为例,指出每个人的阅读与个人受到的教育、所处的环境等有关。读书时不能认为某一本书是好书,就以此为标准评判其他书的好坏,这种审美是有局限的。
在本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者中,苏童、金宇澄和格非都来自南方。南方的作家和北方的作家,在写作上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让昨日的品读会进入了高潮。
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光看书名,北方作家的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生命册》等,很广阔,但没有一个具体想表达的具象的东西,相比之下,《黄雀记》《繁花》等,书名是提炼过的,很具象。而北方作家的作品厚重,它的背后想表达的东西更多与历史有关,而南方作家擅长描写细节,更关注人的生命历程。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吴成贵)
责任编辑:文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