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一道瀑布从横纹叠石中倾泻而下,坠入清澈的池水中,激起阵阵涟漪;池中盛开的荷花随着波光,伴着曼妙的古筝声悠闲地摇曳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六角亭傍水而筑,亭中摆放一张古筝……记者昨天从即墨古城片区规划建设指挥部获悉,有着330多年历史的即墨古城墨园三景“飞虹池、萃英邱、启秀亭”建成,重现古代学子在墨园中吟诗作对的场景。据介绍,墨园三景位于即墨古城东北,“一池、一邱、一亭”连同偌大的学宫建筑群,让古时的“学署园”重现人间。
距今335年历史
“这三处景观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距今至少有335年的历史……”古城片区规划建设指挥部文化团队工作人员介绍,万历版的《即墨志》和乾隆版的《即墨县志》记载,在学署园一图的最上方,飞虹池、萃英邱和启秀亭赫然现于纸上,尤其乾隆版的《即墨县志》记载最为清楚。在某种意义上,墨园主要是供学子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魅力以激发其山水情怀的雅静场所。
据介绍,墨园三景之所以取名叫飞虹池、萃英邱、启秀亭,与学宫有很大关系。学宫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其附近设计的景观建筑也就有考取功名之寓意。从字面来理解,飞虹池应是飞黄腾达、鲤鱼跳龙门之意;萃英邱讲的是群英荟萃;启秀亭则启迪学子,使之成为优秀人才、国家栋梁。
南北风格融为一体
“整个墨园的景观既保留了北方园林庄重大气的风格,又兼具苏州园林‘步移景异’的造景特点。”穿过学宫还未进入墨园,就听见不远处传来“哗啦哗啦”的流水声,那声音好似层层叠浪涌向岸边,又似阵阵微风吹过竹林。
进入墨园时,只见层层叠石在周边高低错落地排列着,长方形砖块铺就的路面上有规则地点缀着雨花石组成的菱形图案,路边各种绿色植被竞相生长,不远处墙角边的两株紫薇树掩映其间。一侧蜿蜒曲折的长廊之半包围中,一汪池水,一座假山,一道瀑布,一处古亭成为墨园中最闪亮的景观。漫步园中,景观变化不断,据工作人员介绍,其中之奥秘就在园之总体布局的不对称和景物设计有自然天成之感。
用料工艺地道精湛
“飞虹池看似元宝形,中间镶嵌的那座瀑布假山名叫萃英邱,一旁的古亭就是古书上说的启秀亭。”工作人员介绍说,围绕飞虹池搭建的横纹叠石产地来自北京房山,总用料1000多吨,每一块叠石的搭建都没有施工图纸可循,全部由香山帮传人现场手工设计打造,耗时半年之久。
启秀亭在建造时也很讲究,那个宝顶就经过专门的设计和制作。据了解,香山帮作为国内久负盛名的建筑流派,擅长精细复杂的建筑技艺,史书有“江南巧匠皆出香山”的记载,而现存的香山帮技艺传人已不足十人。宝顶上所雕花纹从下往上依次是牡丹、太平花、兰草、万字曲水纹、莲花,寓意“世德流芳”。脚下踩的雨花石又叫幸运石,产自江苏南京;入亭的台阶则是一块彩云石砌成的,寓意‘平步青云’。坐在墨园一角,听着那潺潺流水声,闻着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看着池水中悠闲自得来回游动的小鱼,眼前仿佛浮现出300多年前学子们畅游墨园,吟诗作对的场景,呈现出一幅充满古韵书香的画卷。
冯骥才赞古城
相关新闻
“依照历史文脉,通过一种全新的古城重建形式,复原了一种原生态意识文化历史,留下了当地人的众多乡愁,把历史文化留给了后人,是非常可赞的。”昨天下午,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来到即墨古城,为正在修复重建的即墨古城点赞,就如何保护古城和历史文化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冯骥才说,重建古城,就是为一座城市寻找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即墨能依照大量史料记载,严格按照历史原来的记录,重建并恢复一座古城,是对历史的一种敬畏和尊重,留住了现代人们的乡愁,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当记者提问如何将即墨的历史文化与现代融合等问题时,冯骥才说,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呈现出多元化,不仅仅表现在旅游方面,还包括古城本身的文化厚重的体现和传承上,除了即墨古城,即墨沿海还有雄崖古城,已经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说明即墨有着深厚的文化,而即墨古城的修复重建,正是当地政府对文化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延续,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古城精神财富。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 康晓欢)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