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广东一般被划分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文化区域。历史上,三大区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各擅胜场,各领风骚,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文化资源。在全民写作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人似乎都可以成为“作家”。那么如果就经典意义上的“作家”或“文学”而论,三大区域哪家最强呢?
粤北和珠三角是两大人才聚集地
学者曾大兴曾指出,远离主流文化中心的广东文化之所以能在唐宋时期显露生机,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一是得益于自秦汉以来的由北而南、由西而东的经济开发,二是得益于北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三国以来北方“谪宦”和“流寓”的影响,三是得益于宋代以来处于全国先进行列的官、私教育。广东历代文学家的分布经历了一个由北而南的转移,唐五代时的粤北,宋、元、明、清、近代的珠三角,曾先后为文学家的分布中心;就粤北、粤西、粤东和珠三角这四个地区来讲,其境内的有关郡、州、路、府之治所,则是文学家分布的亚中心。
东汉时,有两位文学家占籍广东,一为苍梧郡封开县的陈元,一为南海郡的杨孚。陈元的文集已佚,杨孚著有《异物志》一卷,其中的某些韵语,是有文采的四言诗。晋代也有两位文学家占籍广东,一为黄整,一为王范,文集均已佚。南朝陈代,有南海郡人刘删,被时人目为“江左奇才”。但这些都只能算是广东文学的滥觞,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
广东文学之自具面目,实始于唐代;文学家的分布格局,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唐五代时期,有籍贯可考的文学家共11人,其中粤北(连州和韶州)9人,粤西(封州)1人,珠三角(广州)1人。粤北占了总数的81.8%,而且出了像张九龄这样的开宗立派的重量级人物。这个时期,广东文学家的分布中心在粤北。
两宋时期,有籍贯可考的广东文学家共35人。其中珠三角(广州和惠州)21人,粤西(南恩州、德庆府、肇庆府)3人,粤北(连州、南雄州和韶州)4人,粤东(梅州和潮州) 7人。粤北籍文学家所占比例由唐五代的81.8%下降到11.4%,虽然出了像余靖这样的有影响的人物,但是,粤北的文学人才中心地位已经丧失。珠三角籍的文学家占了总数的60%,而且出了像崔与之、李昴英这样的有全国影响的人物,珠三角取代粤北,成了广东文学人才的中心;粤西在唐代占9.1%,在宋代占8.6%,降幅不大;粤东则异军突起,占了20%的份额。这种珠三角领先的态势一直持续到近现代。明代最令人瞩目的是广州府的南海、番禺和顺德三县,这三个在地理上毗邻的县份,一共出了215位文学家,占全省的51%,文学史上有名的“南园五先生”(南海孙贲、王佐,番禺赵介、李德、黄哲) 和“岭南三大家”(南海梁佩兰、番禺屈大均、顺德陈恭尹)就出在这里。
清代是广东籍文学家出现最多的一个时代,仅从清朝开国至道光末年这230年左右的时间里,有籍贯可考的文学家就多达839人。其中珠三角(广州府、惠州府和肇庆府的鹤山、恩平)占80%以上。近代珠三角地区仍保持宋元以来的中心地位,出现了像南海康有为、新会梁启超这样的领一代风骚的人物。此外粤东不仅较其他地区发展为快,而且还出现了像嘉应黄遵宪、蕉岭邱逢甲这样的在近代文学史上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粤文学家族不下80个
我们可以发现,文学家的分布中心经历了一个由北而南的转移。唐代以来,广东先后出现了两个文学家的中心,一个是唐五代时的粤北地区,一个是宋、元、明、清、近代的珠三角地区。粤北地区的优势地位自宋代开始丧失之后,再也没有恢复过来;珠三角地区自宋代开始成为文学家的中心之后,历经千年而保持不变。粤西地区自汉代以后,总在低水平上徘徊,它所占的比例再也没有超过10%。粤东地区文学家的增长幅度虽起伏多变,但总的来讲胜过粤北和粤西。
就各个县份来讲,文学家族的优势又非常明显。如番禺县的卫氏、王氏、方氏、叶氏等,从化县的黎氏,南海县的伦氏、关氏、劳氏,顺德县的佘氏、苏氏、李氏、吴氏,高明县的区氏,香山县的刘氏、李氏、麦氏、何氏、黄氏,东莞县的祁氏、刘氏、张氏、林氏,新会县的区氏、苏氏、李氏、易氏、陈氏、唐氏、黄氏,台山县的陈氏,博罗县的韩氏,德庆县的李氏,高要县的冯氏,电白县的邵氏、彭氏,丰顺县的丁氏,蕉岭县的邱氏,嘉应的黄氏、叶氏,海阳县的吕氏、陈氏,澄海县的谢氏,潮阳县的周氏,揭阳县的郭氏等等,据笔者统计,这样的文学家族不下于80个,这些文学家族的成员,或为祖孙关系,或为父子( 父女) 关系,或为兄弟( 姐妹) 关系,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他们声应气求,薪火相传,组成了一道又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广东第一位探花李昴英
崔与之雕塑
张九龄雕塑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安之)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