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互联网时代文坛新人迭出,有的昨日还默默无名,今日就可能大红大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坛中还有不少被忽视的大家,如台静农,如张爱玲的国文老师许地山、周作人的学生废名等。在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被淹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台静农:国学基础深厚的学者、功力深厚的书法家
台静农曾经就读于北京大学,1925年结识鲁迅,并与之结下了一生的友谊。和民国时期的很多大师级人物一样,除了小说、散文方面的成就外,台静农还广泛涉猎书法、金文、刻石等,曾先后执教于辅仁大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四川江津女子师范学院等。
然而,一直以来,国内文学界对台静农的介绍并不是很多。去年10月份,近200万字的《台静农全集》由海燕出版社出版。在今年年初的新书发布会上,这部作品引起了业内的关注。据悉,《台静农全集》共11卷13册,包括精心挑选的台静农小说、散文、诗歌、通信以及其对鲁迅、民歌等的研究,为国内首次全集形式出版的台静农作品。
台静农同时还是国学基础深厚的学者、功力深厚的书法家,这让他的作品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审美价值。此外,他和鲁迅、陈独秀、陈垣、张大千等20世纪著名文化大家交往密切,他们之间的通信对了解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历史、艺术有重要的价值,如在和鲁迅的通信中,他们曾经谈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
许地山:一生以心驭笔,从未失了赤子之心
对于许地山,很多人仅有的印象,是小学课本上的课文《落花生》。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精通文史哲、通梵文;他曾经任教于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不仅曾经是张爱玲的国文老师,还是老舍的挚友,并且与茅盾等人一起创立过文学研究会;他著作甚多,涉及领域包括散文、小说、诗作,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最早将小品文成册出版。
许地山谦逊而不露锋芒,他的品格就像《落花生》一文中描述的那样:“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在好友老舍的记忆中,许地山不会说“不”:“去伦敦买黄花木耳?好!模仿小脚老太打高尔夫球?好!给一个小副刊写文章?好!”甚至学生当众顶撞他,他也温和地化解。正因为如此,许地山去世后,有人感叹说:“老年人失掉了快活的谈话伴侣,中年人失掉了热忱的同志,少年人失掉了开心的先生,孩子们失掉了淘气的老伯。”老舍更是真诚地表示:“谈到他与我的私人关系,我只有落泪了,他既是我的‘师’,又是我的好友。”
许地山也曾给他的学生张爱玲留下过深刻印象。对于生命中那些刻骨铭心的人和事,张爱玲有时会将其写入虚构的小说中。在以弟弟张子静和她所憎恨的家庭为背景写成的小说《茉莉香片》中,张爱玲创作了留过学、身着中国长袍、热爱中国文学的言子夜的形象:“言子夜进来了,走上讲台。传庆仿佛觉得以前从来没见过他一般。传庆是第一次感觉到中国长袍的一种特殊的萧条的美。那宽大的灰色绸袍,那松垂的衣褶,在言子夜身上,更加显出了身材的秀拔。”这个人物,则是主角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形象。很多人分析认为,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许地山。
郁达夫曾称赞许地山说:“集这么多学问于一身,在现代作家中也是罕见的。”和他同时代的很多大家相比,许地山从没红过。之所以如此,可能与他的写作态度有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写文的时候,每觉得笔尖有鬼。有时明知写出来不合时宜,会挨讥受骂,笔还是不停地摇。有时明知写出来人会欢迎,手却颤动得厉害,一连在纸上杵成无数污点。”他的一生以心驭笔,从未失了赤子之心。
废名:名气极大但著作数量与读者都不多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废名也是名气极大但著作数量与读者都不多的一位。
废名原名冯文炳,师从周作人,是“京派文学”极重要的作家。废名幼年时在家乡私塾读书,上世纪20年代考入北京大学,是“语丝”社成员之一。1926年,他开始用笔名“废名”发表作品。《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等为其代表作。
废名的小说最突出的特征是“散文化”,这种风格曾经影响了沈从文、何其芳、汪曾祺等文学家。沈从文曾经写过一篇《论冯文炳》的文章,他在文中说,废名的作品“充满了一切农村寂静的美……那略带牛粪气味与略带稻草气味的乡村空气,也是仿佛把书拿来就可以嗅出的”,说他能够用神奇的笔法表现出“静中的动”“平凡的人性的美”,能“用淡淡文字,画出一切风物姿态轮廓”。
在废名生活的那个年代,他虽然名气很大,但不少人认为他的文章艰涩难懂,所以他的读者一直不多。鲁迅先生最初对废名的作品评价不错,认为“冲淡中有哀怨”,不大“闪露”,但批评其后期的作品“只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然而,当时文坛上不乏赏识废名的人,最著名的是他的老师周作人。
在《怀废名》一文中,周作人曾经这样描绘他的爱徒:“废名之貌奇古,其额如螳螂,声音苍哑,初见者每不知其云何。所写文章甚妙,只是不易读耳。”关于人们对废名文章晦涩的批评,周作人表示“本来晦涩的原因普通有两种,即是思想之深奥或混乱,但也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我想现今所说的便是属于这一方面”,从而为废名辩护。不仅如此,周作人还曾经为废名的多部作品作序,当时有此殊荣的青年作家仅废名一人。
在谈到周作人和废名时,沈从文曾经说过:“在文章方面,冯文炳君作品所显现的趣味,是周先生的趣味。由于对周先生的嗜好,因而受影响,文体有相近处,原是极平常的事。用同样的眼,同样的心,周先生在一切纤细处生出惊讶的爱,冯文炳君也是在那爱悦情形下,却用自己的一支笔,把这境界纤细地画出,成为创作了。”
附录:
《台静农全集》
作者:台静农
出版:海燕出版社
《落花生》
作者:许地山
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
《竹林的故事》
作者:废名
出版:华夏出版社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李宁)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