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如何在儿童文学创意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消除“外来和尚好念经”的认识误区?如何在开发中避免本末倒置、盲目开发、技术至上的误区?
近日,在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大连出版社主办的第二届幻想儿童文学高层论坛上,来自文学界、出版界、游艺界的与会代表围绕中国幻想儿童文学产业化的发展前景及路径进行了深入研讨。
少儿文创产业大有“钱景”
在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看来,整体上,我国的少儿文化创意产业才刚刚起步,还在围绕图书的核心产品领域进行摸索。“少儿文化创意产业还是一片处女地,因而发展空间广阔,机会良多。”
儿童文学评论家、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乔世华看好中国幻想儿童文学的产业化前景,“因为目标读者群定位准确,总计有近3.7亿未成年人,这些都是潜在的读者群、巨大的文学市场。”同时,他表示,幻想儿童文学的产业化肯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毕竟幻想儿童文学的产业化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花木兰被老外打造成创意产品
当一个作家的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强大影响力时,才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所以幻想儿童文学作家要精心酝酿、打造自己的作品。
在北京手拉手儿童艺术剧团总导演高子扬的经验中,儿童舞台剧《校园三剑客》在北京共演出150场次。其中就得益于由儿童文学作家杨鹏创作、大连出版社出版的《校园三剑客》为其提供了很好的蓝本。高子扬把舞台剧《校园三剑客》的成功之道归纳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良好的创作和演出+有能力让小学生包场走进剧院的运作公司。“三位一体才能形成舞台剧《校园三剑客》现在的格局,而舞台剧的成功反过来对图书的销售形成推动作用。”
在王泉根看来,在国内儿童文学创意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外来和尚好念经”的认识误区。“瞧不起本土艺术形象,反倒是老外‘慧眼识珠’,把我国的花木兰、熊猫、宝葫芦等打造成了大片与创意产品。”
“应该花力气打造我们民族自己的幻想文学品牌与艺术形象资源,这是少儿文化创意产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关键之关键。”王泉根说。
人才培养成瓶颈
“文化产业是一盘棋,动错一步棋就有可能满盘皆输。”儿童科幻作家、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杨鹏如此总结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他认为,发展少儿文创产业,第一层面是核心作品,第二层面才是影视、话剧等。因此,首先要打造一个优质“IP”,其次是组织最好的团队,将形象变成立体化,包括找厂商、广告植入、图书渠道等。在他看来,当前大量资金的进入,人才的回流,对于中国少儿文创产业的发展,其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
对此,王泉根却有更深的思考。他认为,当前少儿文创产业的开发存在着本末倒置、盲目开发、技术至上等误区。要想做好少儿文化创意产业,首先,必须认清产业的关键是品牌与艺术形象。另外,加强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当务之急,也是产业发展的瓶颈。“数字出版的兴起,少儿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必须有IT行业人员的参与,但由于他们对儿童文学、幻想文学、少儿出版、少儿阅读接受心理的专业知识可能知之甚少,这就必然会影响对艺术形象与作品的认知价值、审美价值、人文价值的理解和挖掘。因而,理想的少儿出版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应当是这两个行业人才的复合与互补。”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记者:叶子)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