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班 等你来为中华少年作家代言
中华少年作家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唱歌的“诗人和作家” 鲍勃·迪伦摘奖:是意外吗?
2016年10月14日 ⁄ admin ⁄ 评论数 0+ ⁄ 已影响 +

瑞典文学院13日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文学院评点说,迪伦是一位标志性人物,对当代音乐的影响深远,同时“也是亚文学不断追随的人物”。
  他写过什么?

《暴雨将至》
  《答案在风中飘荡》
  敲开天堂之门
  《像一块滚石》
  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像一块滚石》一书出版以后,获得了如潮的好评:有媒体把它与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相提并论,也有媒体说它写作手法直追意识流大师普鲁斯特,更有媒体称迪伦为莎士比亚以来最伟大的英语作家。
  “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行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来的虚构的国家首脑。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中。你可以说出它是什么。我无法撼动它。”
  “在我看来,我写的任何一首歌都不会过时,无论它们是关于什么话题的,它们承载的是那些我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东西。”
  @网友评论:迪伦已经获得了格莱美、金球奖、奥斯卡金像奖、诺贝尔文学奖,就差一块奥运会金牌了……
  @网友评论:鲍勃·迪伦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既是歌手的荣誉,也是诗人的荣誉。
  @网友评论:如今的诺贝尔奖于他而言,可能只是多了个头衔而已。因为鲍勃·迪伦一直在走着他自己的路。
  这些年,他都拿过哪些奖?
  1990年,法兰西文学院向迪伦颁发“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
  1991年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1997年,克林顿总统为迪伦颁授肯尼迪中心荣誉奖。
  2000年获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2001年获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
  2004年,《滚石》杂志评选出史上最伟大的500首歌,迪伦的《Like a rolling stone》名列首位。而他的另外一首作品《Blowing in the Wind》同样进入史上最伟大500首歌曲,是“民歌摇滚”的代表作,被奉为民权运动的圣歌。
  2006年8月底,发行了第48张专辑《Modern Times》,随即登上美国排行榜第一名。
  2008年, 67岁的迪伦获得了普利策特别褒扬奖,成为了第一位得到普利策奖的摇滚乐手。评审们在颁给他的特殊嘉奖中说,“他的歌词中异乎寻常的诗性力量,深刻影响了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
  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向他颁授总统自由勋章(美国最高荣誉的文职勋章,由美国总统一年一度颁发,与国会金质奖章并列为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
  文学奖,为什么奖给他?
  获奖理由
  “可以听也可以读的诗歌”
  瑞典文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迪伦因为“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而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说,迪伦将他的诗歌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与古希腊那些通过音乐表达的经典作品别无二致。鲍勃·迪伦的作品虽然是让人“听”的,但完全可以把它们当做诗歌来“读”。
  是不是意外?
  他是惟一获提名的音乐家
  鲍勃·迪伦是惟一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音乐家。今年,他以1:50的赔率依然独树一帜地出现在榜单中。而将文学奖颁给摇滚歌手,评奖结果一时令公众大呼意外。
  迪伦1941年5月24日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他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在各种乐队中参加表演,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尤其热爱美国民谣和布鲁斯。他还受到早期“垮掉的一代”年轻作家以及现代诗人的影响。
  迪伦1961年搬到纽约后开始在咖啡厅和俱乐部里进行音乐表演,在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后,1962年发行首张同名专辑《鲍勃·迪伦》。此后,他发行了大量涉及社会、宗教、政治与爱情等主题的专辑。
  作为美国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迪伦曾获得格莱美音乐奖多个奖项和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并于2013年成为首位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的摇滚音乐家。
  算不算爆冷?
  早在20年前就获提名
  事实上,歌手仅仅是鲍勃·迪伦的其中一个身份。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的文学成就早已获得承认。
  达尼乌斯说,75岁的迪伦是“英语文学传统中的伟大诗人”,她将迪伦的作品与古希腊两位诗人荷马和萨芙相提并论。“如果回到2500年前,你会发现荷马和萨芙创作诗歌本身就是为了让别人听到,也就表示这些诗歌是为表演而作,有时还会用乐器,就和现在的迪伦一样。”
  《答案在风中飘荡》、《手鼓先生》、《政治世界》、《重访61号公路》等作品,不仅确立了迪伦在摇滚音乐史的教父级地位,也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伟大诗人的身份。除了大量音乐专辑,迪伦还于1971年出版了实验性著作、散文诗集《狼蛛》。
  1996年,在美国著名诗人艾伦·金斯堡的大力举荐下,迪伦被诺贝尔奖首次提名。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他的评价是:“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这一点就足以获得诺贝尔的关注。”
  《时代》周刊称他为“诗歌大师,尖刻的社会批评者,反主流文化一代无畏的精神领袖。”
  他的自传《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回忆录》(like a rolling stone)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之一。同时,这部自传因为信手拈来的叙述方式而颇具文学性,使他于2005年再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在此后的十年间,他和同样极具大众知名度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起成为文学奖赔率榜上的常客。
  迪伦的两大“粉丝”
  乔布斯:迪伦是苹果发布会的“常客”
  乔布斯热爱音乐,而鲍勃·迪伦就是乔布斯最爱的音乐人。
  乔布斯通过 iTunes Store 创造了单曲购买的消费方式,尽管他认为专辑可以且应该被拆分,但具体到鲍勃·迪伦,乔布斯的 iPod 里几乎总是完整无缺的专辑。他的iPod中收藏了 12 张鲍勃·迪伦的专辑。
  在苹果的发布会上,鲍勃·迪伦的名字出现的次数实在太多了,乔布斯用他的歌做现场演示,用他的名字演示搜索功能(如图)。例如,乔布斯在1984年第一代Macintosh电脑发布会上朗诵了迪伦《Times They Are a Changin'》歌词中的最后一段。
  乔布斯对迪伦甚至迷恋到爱上了他的前女友琼·贝兹。迪伦的第二任女友是琼·贝兹,两人同为民谣歌手。而乔布斯在上大学的时候与当时的女朋友分手,目的只是为了和琼·贝兹约会,甚至在他27岁的时候向41岁的贝兹求婚。后来,琼·贝兹也承认过,她和乔布斯有过一段短暂的感情。
  奥巴马:他只留下一个握手和笑容
  2010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携夫人米歇尔在白宫举行了一场纪念美国人权运动的音乐会,也邀请鲍勃·迪伦来献唱《时代变了》。不过,鲍勃·迪伦依然很特立独行,非但不参加排练,就连音乐会当天和总统夫妇媒体拍照环节都丝毫不感兴趣。
  奥巴马说,两人仅有的互动就是礼节性的握手和迪伦离开时的一个笑容,“如果他做些别的什么,那他就不是鲍勃·迪伦了。”
  奥巴马很买“非主流迪伦” 的账,是他的忠实“粉丝”。在一次采访中,奥巴马告诉《滚石》杂志的联合创始人Jann Wenner ,迪伦的歌是自己iPod上播放率极高的歌曲。
  自传当年 只印2万册
  出版方要赶紧加印
  江苏人民出版社曾在10年前出版过鲍勃·迪伦自传《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回忆录》。昨晚,扬子晚报记者经多方打听,终于连线到这本书的责编杨全强。
  杨全强告诉记者,当年凭着一股激情推出了这本传记,“这位民谣歌手,吟游诗人,是我的文化偶像,他的诗歌不亚于那些大师。我一直在关注他,看到他的自传在美国由西蒙与舒斯特尔出版公司出版,我很兴奋,立刻把版权抢购了回来。”
  “当时不知道市场反响如何,没敢多印,就印刷了不到2万册,卖的也一般。”不过,热爱摇滚和鲍勃·迪伦的情节,并没有让这位责编气馁,“我到河南大学出版社后,于去年又再版了这本书。”记者问他,这下是否有信心了,他回答,“太好了,明天我们就赶紧安排加印。”
  在杨全强看来,这本书的出版,最终证明鲍勃·迪伦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一位引人注目的文化观察家,一位化装成荡秋千演员的诗人。
  不像迪伦在1966年推出的“后垮掉的一代”小说《毒蜘蛛》那样,字里行间能看出是在“装艺术家气派”,《像一块滚石》是迪伦坦诚直视人生的作品。迪伦说,“写的时候一点不好玩,就像远离这个世界,人们好像把这种状态叫做什么‘壮丽的分离’吧?我怎么一点不觉得壮丽。”
  他的根基不在陆地,在深渊!
  作为美国乃至全球最伟大的歌手之一,鲍勃·迪伦影响了全世界音乐、文化界至今已经有50年,而这种影响显然还将绵延不绝地持续下去。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于鲍勃·迪伦音乐和他个人的热爱或者说热情从未消退,集中在他身上的无尽话题归结起来事实上只有一条——他是一个谜,令人捉摸不透。
  在文化界,精英们认为迪伦是地道的“艺术家”,称他的一生都充满了“叛逆和不妥协”。而流行音乐界则视其为“反后工业规则”及“反商业”的成功歌手。简而言之,人们总试图给他贴标签或者归类,然而倾尽全社会舆论,鲍勃·迪伦都没有被人们成功地“定义”,他总是站在人们想象的另一边,最后人们只好表示,他是“叛逆”与“反规则”者。
  1962年,凭借着那首著名的《答案在风中飘荡》,民众与社会给迪伦奉上了“反战歌手”的桂冠,然而,他转眼丢掉了政治路线,转向了摇滚民谣,吟唱起了自然和爱情;当西方文化界开始崇尚东方宗教时,他却重新回归基督教,以《圣经》为灵感创作了让人惊叹的宗教摇滚音乐;当人们问他,《暴雨将至》里的“暴雨”是不是“核雨”,他回答,“仅仅是暴雨”;当他的《轨道上的血迹》专辑轰轰烈烈地在美国掀起了歌曲意义的挖掘时,他对外却说“我的新歌词什么意义都没有”……
  迪伦一直试图让人们对他本人及他的作品“迷惑不解”。原因是什么?我想,作为一个伟大的天才,他其实是凭着本能中的“自由的自我”去消解人们庸常乏味的俗套。这就像他曾经写过的一句歌词,“我走过喧嚣的人群却感到孤独无比,我是多想证明我与他们并不相同。”
  除了天赋伟大的艺术家人格魅力感召着无数歌迷外,迪伦对于西方流行音乐的贡献落到实处也是划时代的,正像诺贝尔颁奖词写的,“为美国音乐传统增添了创造性的诗意表达”——众所周知,相较于旋律,“歌词”在西方国家所受到的“礼遇”远不如东方国家,而迪伦却让“歌词”的意义在流行旋律的国度里超越了“曲调”。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歌词或者说是诗,其抒写内容既有美学意象,也富有哲学性,更具现实的时代精神。
  2001年,迪伦出版了一张新专辑名叫《爱与偷》,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写的,“我曾经认为自己的语言才能,崇高而又充满了力量,可我现在明白我的理论和诗歌,永远不能代表你来思考”——即使人们半个世纪以来对他进行浩荡的解读和分析,但不论是回望过去,还是面对如今已经75岁的迪伦,我们仍旧会在他的作品中深切而无力地感觉到“词穷”——他“像一块滚石”从未停止过质疑一切存在,也从未停止过向他意愿的方向前行。
  何以能够不断地漂游在寻找真理及美的海洋上?迪伦的根基并不在陆地,而是在深渊里——如果他是“谜”,答案在风中飘荡。
  诺奖“新意”带来爆点与伤感
  “摇滚老炮”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诺奖搞出的“新意”惊呆了网友。从文化新闻直接被推上了娱乐头条。有网友评论,“得诺奖的去年是记者,今年是歌手……感觉很快就会轮到新媒体文案了。”“写过小说的汪峰也有希望了……”“这是一个跨界的年代,总是陪跑的村上春树说,格莱美,等着我……”
  对此,南京知名编剧杨骏激动地说,“以剧作家身份获得诺奖已经不稀奇了,前有奥尼尔,后有皮兰德娄、品特……但是音乐家还是第一次,尤其还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偶像获奖,太开心了!”
  虽然许多人表示,迪伦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实至名归。你们也许听过他的歌,也许看过他的文学作品,歌迷们则是欢欣鼓舞。蛮有意思的是,前两年就有人著文,“自1996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者后,鲍勃·迪伦与村上春树一样,人气高、陪跑。鲍勃·迪伦不需要诺贝尔奖。但以下恶搞的颁奖辞可以给诺奖委员会参考。比如因为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他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也有人说,“这或许是文学边界被扩张突破的这一事实与趋势受到广泛认可的重要节点;一切信息均是文本,有结构的文本即是一种文学。”但是对于作家群体来说,还是有些许的“伤感”弥漫,比如青年作家朱丛迁就说,“确实有点伤文学家的心了,毕竟是歌词……歌词是文学,但是需要铺垫和延伸,现在看起来又突然又意外。”
  那年,去上海听迪伦演唱会
  他的诗意表达,
  我们只能读到影子
  我把一枚风化的硬币抛进河里,它勾勒出了鲍勃·迪伦的边界。注意,这是我的鲍勃·迪伦。
  很多人都听过鲍勃·迪伦这个名字,人们歌颂他的歌词有无穷无尽的含义,但是他自己都觉得不耐烦——多义性是被附加的。
  开场前黄牛降价
  2011年,这个老头终于决定来中国,并在上海开演唱会。票价从500多元到一千大几都有,我买了张最便宜的票。演唱会的举办地,并不是体育馆和体育场,而是一个很普通的剧场,可容纳观众也不多。整个下午,我们在剧场周围无所事事地游荡,和同样游荡的其他观众一样,内心当然是激动的——“诗歌合一”加上反战做派,很多国内文艺青年面对鲍勃·迪伦,都会有些朝圣的意味。
  终于熬到开闸进场,我一开始还为没有提前购票的伙伴担心,谁知这家伙很快也溜了进来。一问才知道,500多元的票,黄牛已经“放血”到300元出售。这就让人有些尴尬了,倒不是那被“浪费”的200多元,而是“朝圣”的幻想瞬间破灭。“他可是殿堂级的宗师啊,演唱会的票怎么还会降价?”身边一位观众听了我和朋友的对话,冒出此言。
  他只留给你一个影子
  不管那么多了,“面圣”要紧,鲍勃·迪伦已出场。
  他的演唱会,没有中国观众熟悉的大屏幕。悲剧的是,我没有买1961元的高价位,也忘了带望远镜,甚至一度搞不清楚舞台上那些晃动的身影,到底哪个是他。
  唯一能看见的,只有舞台背景上一个巨大的黑影,那就是鲍勃·迪伦。如果非要说那场演出有舞美设计的话,那就是始终照着迪伦,让他的影子投射到背景上。那个剪影一如我们通常认识的迪伦:巨大、陌生。
  那天,70岁的鲍勃·迪伦不喝水、不休息,也没有聊天打屁,一口气唱了16首歌,介绍乐队的时候却声如洪钟。坦白说,其中一大半我听完之后处于呆滞状态——不是因为被震撼,而是因为没听明白。这个老头并没有按照北京站的曲目来,而且加了改编。
  什么是“诗意表达”
  虽然当时心有不甘,但事后想想亦可释然。我们不在鲍勃·迪伦的语境和社会环境里,他到底伟大在哪里,其实多数中国人并不清楚。他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英语里的“诗意表达”,其实我们并不懂,只能跟在中文翻译后面寻觅鲍勃·迪伦的伟大。
  多年来,鲍勃·迪伦被他的传奇裹挟着顺流而下,当我们谈论鲍勃·迪伦的时候,可以从没有听过他任何歌曲,好比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述阿凡达的故事。这个外星人坐在自己巨大的影子里,一定很孤独。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石磊)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作家梦想,我心飞翔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资讯
说说
旗帜
学作文就上新阳光作文
本站系公益性文学网站,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致信电子邮箱(791541679@qq.com),我们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