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班 等你来为中华少年作家代言
中华少年作家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作家周婉京推出艺术访谈书《清思集》
2016年11月2日 ⁄ admin ⁄ 评论数 0+ ⁄ 已影响 +

作家周婉京的首部艺术访谈书籍《清思集》近日出版。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周婉京走访了百余位大中华地区最重要的艺术家、收藏家、策展人、博物馆从业者等。《清思集》精选了与40人的对谈与评论文章,包括策展人、评论家冯博一、艺术家陈丹青、收藏专家翟健民等。

本书是周婉京继《一个人的欧洲》之后针对艺术鉴赏的最新作品,除了访谈内容,还收录了百余帧海内外珍稀艺术品图片。其中还记录了不少作者游走于内地、香港、台湾三地艺术界的趣闻轶事,周婉京表示,许多“秘密”都是她从隐士藏家的堂、斋、楼、阁、馆、房中听来的、看见的。

 

书名“清思集”的灵感取自魏诗人阮籍的《清思赋》,周婉京在自序中提到《汉书·礼乐志》中对“清思”的解释:“勿乘青玄,熙事备成。清思眑眑,经纬冥冥。”清思的本意指清雅美好的情思,贯穿了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的情思,如今再从古董推演到当代艺术,教人仍会不自觉地被引入胜,若将《清思集》视作集合艺术界美好万象的合集,也不为过。

冯博一在推荐序中评价周婉京,如此年轻,却又如此广泛地涉猎于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的不同类别,既有江南士风的趣味,又敏锐于当代文化艺术的混杂。“而以女性自喻来诉说着文人理想和现实的针对性,婉京是在此文脉上,并对那种旧式生活的精心酝酿出的诗情画意,自然形成了她本身所具有的敏感、细微的写作风格。”

作家周婉京

对话作者:

记者:《清思集》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周婉京:这是最近几年我做艺术界访谈内容的一个合集,除了想将近500小时的访谈内容与读者分享,也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市面上“只见金融书,不见艺术书”的现象。因为艺术读物的普及与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审美水平息息相关,我希望通过融合古董与当代艺术的写作形式与大家多做一些分享,不为证明艺术是多么伟大的东西,而只是对美的分享。

记者:这本书与上一部作品《一个人的欧洲》相比,有什么不同?

周婉京:《一个人的欧洲》是按照我个人的经验来发展,而《清思集》则是按照别人的经验来串联。前者侧重“行路”,后者聚焦“思考”,不再只是想关于自己的那些事,更关心自然与人、空间与人、人与人、人本质的一些问题。

记者:全书为何划分成四个辑子?每一个辑子对应的是什么特别的内容?

周婉京:四个辑子主要是按照时空与状态两个分类划分的,在这里时空指的是时间、空间两条线索;而状态指向的范围则要广阔一些,指的是状态、时态、语态、态度等等。

那么按照这两个分类,我选择了最具总结性、代表性的四个标题为章节命名,每个章节按文章的长短大致都安排了8、9篇文章。时间的特点,体现在对纪念的意义探讨上;空间就很明显有“空间与人”这一章,而进行时便是讲述目前艺术界的状态;“闻弦歌知雅意”这一部分反映的是古董收藏的状态——雅的状态;最后到了结尾的“变奏曲”实际上是评论、批评性质的文章居多,呈现的是我个人头脑风暴的一个状态。

从时空上来看,跨度越来越大;从状态上分析,就能看到思路越来越清晰。

记者:《清思集》中采用当代艺术和古董两条线索相互穿插的方式,用意是什么?

周婉京:我觉得艺术本身都没有古和今之说的,换个角度来看,古代的艺术品不就是古时候的“当代艺术”吗?有些陶瓷、家具、杂项甚至在当时连艺术都算不上,而是日常用品。反而,将当代艺术与古董一起放在书中,共同倾听、一并论述的时候,我们忽然就发现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怎么受时空限制,它们处于一种相对客观、自由的状态,有时候一位收藏家过身了,他藏有的器物却留下来了,在后辈、旁人的观看中衍生出新的价值,当然这种新的价值是紧密贴合当代社会的,是为我们现代人所用的价值。再者,当代的艺术看起来抽象、前卫,但也是相对过去的艺术品而言的,一件东西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历史而独自成立,就像我们人一样。

记者:以艺术记者的身份访谈各路名家,其中有没有碰到过什么趣事或者困难?

周婉京:先说趣事,趣事自然很多,譬如我在《清思集》自序中提到的我造访葛师科老师家所见所闻,我们常人很难想像一个人将自己家打造成一个博物馆。他曾给我看一支影青瓷的碟子,必须要打着小手电来看,瓷器的纹路才能映出来,他当时那种陶醉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

困难上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古董知识的积累,这个过程是不会停歇的,多看多听都不够,有时还要上手,等知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不道听途书、做到去伪存真;另一个是艺术圈里的人脉积累,这一点也很关键,因为没有人脉你根本就不知道谁收藏了什么宝贝,不知道大藏家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更不懂得通过藏家与藏家之间的比较来分辨他们话中的情感、水分以及弦外之音。

记者:希望《清思集》带给读者怎样的阅读体验或感受?

周婉京:正如我在书中尾声最后一段所写,这40个访谈故事对我来说,让我不断反省自己的思考、颠覆了一些固有认知,但对读者而言,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相对开放的,要留给读者自己品评。清思不轻,读出一些重量来或一些感动来,甚至读出一丝不悦,我觉得都是有意义的。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安之)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作家梦想,我心飞翔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资讯
说说
旗帜
学作文就上新阳光作文
本站系公益性文学网站,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致信电子邮箱(791541679@qq.com),我们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