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在铺天盖地的诺奖报道间隙,有这样一则消息引起了文学界人士的注意。10月9日晚8时,中国作协官方网站报道: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对中国当代文学有所了解的人不难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作家班”,从那个班中走出的一大批作家,至今仍是当代文坛的中流砥柱。其中就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将近三十年之后相同模式的“作家班”重启,能培养出未来的诺奖得主吗?
群星璀璨的北师大鲁院“作家班”
北师大与鲁院“作家班”合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文化部部长的王蒙提出“作家学者化”的口号。武汉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办“作家班”。
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联合开办的作家班,则将作家的培养上升到硕士研究生阶段。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于1988年6月22日呈送国家教委研究生司的《关于试办在职人员“文艺学·文学创作”委托研究生班申请报告》中这样陈述:
目前我国文坛上有一批青年作家很活跃,他们作品有不少在国外获奖,如《红高粱》作者莫言、浙江的余华、大兴安岭作家迟子建等。但他们的通病是先天不足,文化专业水平偏低,知识根底浅,门类单一,呈一种贫血状态。所以,对这部分青年作家如何更上一层楼,是一个重要课题……
来看看当时这个班的老师,鲁迅文学院何镇邦列出的学员名单,真可谓名家云集:
莫言、刘震云、余华、迟子建、王刚、严歌苓、肖亦农、邓九刚、路远、刘毅然、宫魁斌、李沙青、李本深、刘亚伟、张坚军、王连生、季清荣、刘恪、毕淑敏、冯敬兰、江灏、雷建政、王宏甲、简宁、李平易、黄康俊、王树增、魏志远、彭维超、海男、洪峰、何首乌、陈虹、白冰、寇宗鄂、李秀珊、蔚江、于劲、王明义、千华、岛子、贺平、黄殿琴、孙大海、徐星、贝奇、叶文福、芳洲等等。
经过两年半的学习,青年作家们除了完成规定的课程,在创作上也硕果累累,共创作和发表了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一千三百多万字。何镇邦表示,这个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收获并不限于创作方面,而是多方面的。诸如理论水平的提高,知识结构的改变、艺术视野的开拓和艺术思维的活跃等等方面,而更重要的是该班四十多位学员有了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活动的经历。
莫言与导师童庆炳教授
在已故的北师大教授童庆炳指导下,莫言完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超越故乡》 。他曾经回忆当年在作家研究生班上的课程,表示对后来的创作有积极影响。
现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表示,当年那个作家研究生班的学员,其中有一半还在坚持写作,是中国文坛的顶梁柱。这种示范效应是无与伦比的。
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培养作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和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都表示,这次“重启”的作家班,与之前几乎没有差别。比如都是在对作家进行更高学历的教育,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两边上课。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网罗有潜质的青年作家,推动作家的学者化。
谈到这种联合的模式,张清华认为八十年代的写作班是一种成功的实验,将大学和作协的资源相结合。这一次就是想重拾当年的成功模式,机制灵活,课程设置综合多样,而且授课老师是跨界的,不限于文学界,从而实现人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结合。
当下有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意写作班,张清华特别强调了创意写作与文学创作的分别。那些招收应届生的创意写作班,主要是为补充文学教育方向,能不能培养出作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高校此举更多是为了活跃校园创作气氛,补足短板,推动大学生文学写作的能力和兴趣,提升他们的素质。而面向往届招收有经验的写作者,目的很明确,就是培养作家,为有潜质的作家“充电”提供条件。
当年的作家班学员迟子建等,又被北师大聘为驻校作家。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安之)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