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16岁开始学习戏剧写作,26岁第一个剧本发表,36岁第一部戏曲被搬上舞台,46岁电视剧《伪装者》播出,编剧张勇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被大众熟知。近十年来,她创作的“谍战三部曲”《一触即发》《伪装者》《天衣无缝》先后被搬上电视荧幕,成了热播剧。
《天衣无缝》故事的主要人物及经典场景被绘制成插画、漫画,汇集成纪念画册,受到粉丝热捧。2月16日晚8时,张勇应《中国青年作家报》邀请来到“青年课堂”,围绕“戏曲创作与谍战剧创作的关系”的话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写作过程,与青年文学爱好者在读者交流群里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与分享。
重视前期的案头工作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很多题材的电视剧(剧情)现在的人显然是没有经历过的,请问您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写出如此精彩的谍战剧本的?”《中国青年作家报》青年读者李欣茂向张勇抛出了自己的问题。
“写每一部作品前,首先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把资料做齐了再动笔”,张勇说,前期案头工作的扎实程度最重要。在她看来,一些知青题材的电视剧,人的经历是直接的,作者有一种痛,想要通过文字把它表现出来。而诸如宫廷戏和谍战剧,人的经历就是间接的,对于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我们只能通过历史资料、报纸等渠道间接地接触它。
创作前,张勇十分重视前期的案头工作,她将自己定义为类型性编剧,专门写“谍战”,因此她十分看重《申报》等历史资料。她建议,写作前要熟读那方面的历史,选择你需要写的东西,做到查有实据,有据可依,不闹笑话。
“如果说我要写古装剧孟姜女哭长城,我首先会去查历史资料,弄清楚秦始皇何时下令修筑长城,查我要写的女一号是谁。有人说孟姜女就是姓孟名姜嘛?这就容易出错了。”张勇解释,孟在古代是第一、老大的意思,孟姜女其实就是姜家大姑娘。如此举一反三,查有实据,组织完成人物的背景身份,再去编故事,就能事半功倍了。
对于在谍战剧剧本的创作过程中,如何做到让人物和典型故事既具有历史的真实感,又能结合社会实际,让其具有现代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张勇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写谍战剧时,张勇选择将英雄人物进行平民化处理,在其背后注入情感和家庭因素。张勇认为,英雄也和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爱和情感,“把英雄写进我们平常人生活的这种状态中,包括他回家的状态、工作的状态等就够了”。
写《伪装者》时,张勇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文件和文献,将那个年代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都一一列在了纸上,并将其串联。此外,他还给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找了三个原型。如剧中由演员靳东饰演的明楼一角,就有三个原型,其中一个原型是袁殊,他是历史上真实的五重间谍,怕观众看不懂,张勇就将此人物打薄成三重间谍。张勇说《伪装者》中的所有故事都来自于真实的历史。
日常创作中的“慢”与“细”
张勇曾评价自己是一个特别不着急的人。在“青年课堂”分享的过程中她说道,“在写剧本这件事上,我从来不着急。”因为自己一直信奉慢工出细活。“您在日常创作的过程中如何体现这种慢和细呢?”读者钟伟良有些不理解。
张勇回答,从《一触即发》到《天衣无缝》,自己都会花大半年时间做故事,包括把所有历史的真实事件找到。然后,将这些故事的架构搭起来,给这些想象的人物穿衣吃饭,做好背景,再去写小说和剧本。她把写剧本称作养剧本,每养一个剧本都需要三年的时间,从数量上看并不高产,但每部都是精品。
具体的做法是,先把故事框架写在一张白纸上,把故事的桥段一一进行罗列,其中男一号是谁,男二号是谁;女一号是谁,女二号是谁,分别取好名字,甚至于细化到他们的穿衣吃饭、生活习惯和教育程度,张勇都会将其化作背景,提前备好。
根据数十年的写作经验,张勇认为,教育背景不同,人物说的台词和个性语言也会不一样。“像在家里养花、养鸟一样,从准备故事期间就开始养人物,将人物养上半年以后,再写的话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所以,我做剧本很细、很慢。”张勇说。
16岁时,张勇高中毕业,进入工厂当了工人,开始自学戏曲创作。28岁时,她首次发表剧本《撒香钩》和《紫竹院辩冤》,被破格调入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成了一名专业编剧。她喜欢挑战,最开始写越剧,越剧写完了,又尝试写了川剧、锡剧、绍剧等不同剧种,尔后写了小说和电视剧。“每一次尝试,我不说每次都很成功,但我至少进入了这个圈子,我对自己很满意。”张勇动情地分享道。
从戏曲到谍战剧,其业余创作并被搬上舞台的各类剧目有20余部。和大家闲聊剧本创作的过程中,这位谍战头牌编剧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讲道,“剧本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主要聚焦三个方面:传奇性、反转性和征服性。传奇性的魅力在于好看,这是剧本的第一需要。反转性主要是意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在影视剧的创作中无处不在,特别是悬疑剧、刑侦剧和谍战剧,(剧中的人物)常常出现多重身份,多副面孔的情况。”
无论写哪类电视剧,都要想到“光明”二字
“编剧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传达给观众,他的气节和精神是万古不灭,可以穿越古今,横跨时代。”张勇说,这是自己从小立志当编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什么是征服性呢?”张勇表示,做编剧最重要的是呈现,剧本也好,小说也好,你必须用文字去呈现他,文字的征服性就是指你的笔力(台词的功力)。具体而言,征服性就在于,你写的文字是否足以征服观众或打动制片人来购买你的剧本,这也是编剧的最后一道难关。
“好的电视剧,开场就抓人,好的小说,开篇就可以产生让人欲罢不能的追读性,作者的文字功底决定了其笔力。”至于笔力从何而来,张勇总结:一是阅读,要博览群书;二是勤奋,多写,多看,多学,多练;三是天赋,就是大家常说的“老天爷赏饭吃”。不过她强调,其中勤奋最为重要。
同样经历过反复投稿、反复被退稿的过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张勇觉得自己尽力了。“写作是我的爱好,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爱好即工作,通过30多年的努力我才走到今天,未来我还将继续的努力下去。”张勇对群友坦言。
出版个人首部小说《一触即发》后,有制片人找到她,想要买下该书,她告诉对方,“你要买我的书可以,但我想要做这部剧的编剧。”那时的张勇一直想要突破自己。对方问,“那你写过电视剧剧本吗?”“没有写过才要写啊。”听了张勇的一番话后对方竟然答应了。
《一触即发》是双生戏,而《天衣无缝》则采用了双时空并进的写作手法,这在张勇看来十分冒险。谈及之所以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勇说,“我真的是想突破自己,哪怕是失败了。好在这次冒险还算成功。”
“张勇老师您好,您提到的双时空并进的手法我不太明白”,当叶湘问及双时空并进的叙事手法时,张勇解释,(剧中人物的)回忆是一个时空,现在走的又是一个时空,两个时空搭在一起就是双时空并进。有了真实的历史做背景和依靠,再把故事像珍珠一样穿起来,把人物带进去,将这个故事讲给观众听就可以了。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 陈卓琼)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