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班 等你来为中华少年作家代言
中华少年作家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历时两年跟拍六位著名作家 他用镜头记录文学的故乡
2020年7月26日 ⁄ admin ⁄ 评论数 0+ ⁄ 已影响 +

在作家们的笔下,“故乡”似乎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他们在书中塑造的人物、街巷,也很容易引来猜测:原型是谁?是否确有其事?

最近的热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便将镜头对准了类似的话题,讲述了贾平凹、莫言、阿来等作家的写作和对故乡的感受。

写作成了生命的表现方式

《回到文学故乡》第一集讲的就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在50分钟的时间里,以写作串起了他离开故乡、回到故乡的种种经历。

作家贾平凹。图片来源:《文学的故乡》视频截图

贾平凹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19岁时离开家去读大学。毕业后,先是当了一名编辑。他很喜欢写作,曾几乎跑遍了商洛的几个县采风。后来写出了著名的《商州三录》。

故乡是他写作养分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熟悉,贾平凹在老家的状态很放松。采风也不是拿个笔记本采访,一般情况下就是随便聊一聊,到人家家里走一走,收获就特别大。

从镜头中可以看到,他也很愿意挤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吃上一份儿时熟悉的食物。

“年轻时候翻过秦岭到西安,站在世界这个视角上来回望故乡。到了五六十岁以后,又从老家这个角度上,来看这个世界。”他很感慨地说。

在贾平凹的心目中,“我写作成了自己的一个生存方式,也是我生命的表现方式。”

回到文学现场

在该纪录片中,讲述作家阿来的一集也比较特别:几乎所有场景都回到了真正的文学现场。

比如,谈到阿来的诗集《梭磨河》,摄制组和作家一起来到梭磨河畔;在广阔的草原,吟诵《三十周岁时漫游若尔盖大草原》;讲到《尘埃落定》,就回到卓克基土司官寨……

阿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小时候生活的村子人很少,两边都是雪山,人们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他喜欢读书,办过杂志,但很快又回归到写作上来。

在纪录片中,他提到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曾获茅盾文学奖。小说完成于1994年底,他觉得,是对故乡做了一个交代。

不过,多年来,他的写作范围并不是只限于故乡的村庄,平时会去爬山,背上背包到处走动,做一些实地调查。即使在拍纪录片的过程中,他也带了一部相机,拍摄沿途的植物。

他解释,小说就是一个探索可能性的过程,人是有很多可能性的,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你只能做一个选择,只有在小说里,我们可以活成各种各样的自己。

阿来并不认为,必须回到自己出生的那个村子,它才是故乡,“当我们日渐扩大的时候,我会把故乡放大”“整个川西北高原,我都把它看成是我的故乡”。

记录“文学的故乡”

除贾平凹、阿来外,莫言、迟子建等其他4位作家与故乡的牵绊,也被清晰呈现在这部系列纪录片中。

迟子建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北极村也是其小说里的北国世界,是《北极村童话》等故事发生的空间;当毕飞宇转身看到幼时居所的瞬间,他指着家的方向,久久无言……

《文学的故乡》总导演张同道说,从2016年夏天开始,他和团队花了两年时间,跟随片中的6位作家拍摄,辗转各地,去过零下42摄氏度的北极村,也去过绵延千里的秦岭等地。

“开机时,我就确定以土地为主题,而且要有上述作家作品中的文学现场可以复原。”他说,比如莫言小说《红高粱》里的那座桥等,通过这些旧址可追寻作家童年生活时的场景。

几乎每一位作家的讲述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镜头呈现也很自然。拍莫言这一集的过程中,莫言有时想写东西,就回老家高密,因为“写的就是高密的事”,写到教堂,就骑自行车去看一看。

《文学的故乡》播出后,收获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关注。有人说,这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记录文学;也有人认为,纪录片让人们看到小说文本之外的作家,亲切、真实。

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张同道则如此概括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如今文学也许小众,但永远不会消亡。我希望观众看完之后,也能找到自己的文学的故乡,唤起当年对文学的那种热爱。”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作者:上官云)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作家梦想,我心飞翔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资讯
说说
旗帜
学作文就上新阳光作文
本站系公益性文学网站,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致信电子邮箱(791541679@qq.com),我们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