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在北京从事文化事业的天台人胡明刚,他的散文作品中被用作高考模拟题并入编多种语文教材教辅和中学阅读写作报刊最多的那篇,就是《江南蓑衣》了。能在书中目录查到的就有25本,还不包括其他的试题集。
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又将此文收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阅读训练教材。
艰苦的生活经历,是别人无法复制的
“我的家乡是在天台山华顶峰东麓的外湖村。全村有80多户人家,年轻人基本上出外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与儿童。”胡明刚说。
他是“60后”,家境贫穷,从小对书很喜爱,只要地上有图和文字的纸片,他都拾起来看。看得出神了,别人叫他都不答应,成天傻乎乎的。
高中毕业后,他在家边务农边写作。在乡里工作的朋友陈达贤,把他的小说《啊,云海》带到文化馆。一个月后捎来了一封信,原来是文化馆创作干部陈瑜老师写的,同时还给胡明刚带来一大袋杂志。在陈老师的指点下,胡明刚的第一首诗歌《山村夜晚》在1985年的第二期《天台山》发表,为封面重点稿。
“我父母去世后,陈瑜老师介绍我去编辑民间文学集成和地名志水系名考。有时他让我住在他家里,并给我被子、衣服,因为山上的粮票不能在城里用,他把自己家里的粮票每月省出30斤给我。当时是1986年,粮票要卖到五角到1元1斤呢。”
因为体制所限,胡明刚做的都是临时工,不断变换工作,扛过铁水,卖过汽车配件,在文印店打字,随后去天台中学打字刻蜡纸,干了三年半后,经作家陈镛老师介绍,去了浙江圣达保健品有限公司做文秘,生活才有了改观。
“我觉得,我在家乡生活是艰苦的、贫寒的。但这种生活经历,是一种真正的财富。这是岁月积累的东西,是别人无法复制的,这是我的长处。但是一个缺陷,我总是为生计所累、所奔波,缺少新思想的融入,就一个人孤单地在自我的小天地里胡乱比划……”胡明刚这样评说自己早年的生活。
又一位“伯乐”,又一次“突围”
胡明刚又遇到了一位伯乐,又开始了第二次“突围”。
“1990年,我在天台中学打字刻蜡纸,通过投稿认识了钱国丹老师。后来她发了我的几个作品,彼此书信来往,直到1995年才见了面。”胡明刚说。
1997年,台州文联和浙江省作协在天台山举行杜鹃散文笔会,钱老师给他写了一封亲笔信,让他参加。“在这次会上,我认识到许多作家和编辑,如谢大光、刘会军、谢鲁渤、薛家柱、汪逸芳等。笔会后,我的散文在《浙江日报》、《中华散文》等报刊发表了。”
笔会不久,浙江《江南》文学杂志发表了胡明刚的一组散文《天台山随笔》,四篇,将近两万字,同期发表的还有许多名家作品。钱老师看了,兴奋不已,经常对人说,天台的胡明刚很有才,生活条件不好,但一直在努力刻苦写作,《台州文学》缺人,就把他叫过来当编辑吧。
“我在家乡生活,遇到几位改变我人生的人,一位是陈瑜老师,一位是陈镛老师,还有一位是钱国丹老师。我刚到文联时,租的是别人的房子,书架、书桌和床之类的家具,是钱老师从家里拿过来的,平时生活中缺什么日用品,都是钱老师买来送给我的。我经常跑到她家里蹭饭。由于看书看电脑的时间过长,我的眼睛常常红得跟兔子似的,钱老师特地带我到街上的专业店里配眼镜。我不善言辞,对钱老师做的一切,只想用脚踏实地的工作和勤奋的创作去回报她。”胡明刚说。
在台州文联工作,胡明刚有山水风光、饮食民俗、生活百态、自然草木、艺术情趣等题材的散文作品,陆续在《文艺报》、《文学报》、《中华散文》等报刊上发表了出来……
二十多年后,在旧书店买回处女作
“应该说,我的散文处女作不是发在正式报刊上的,而是在广播上喊出来的。”
1987年,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一档《南屏晚钟》节目,许多人在上面介绍自己,《让人们知道我》,胡明刚也成了其中的一位。他写了《天地间走来小小的我》,大概1800个字,在广播喇叭中响了几分钟。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听了广播后,纷纷写信给他,谈生活理想、情感;好几个外地听友还特地到外湖村来看他,并介绍了更多的朋友与他认识。
“当时这篇文章稿费5元,朋友来了,接待花了100元,值不值?我说值,朋友的情谊,是不能用钱计算的。”
后来,这些广播稿被汇编成一本《小草集——让人们知道我》一书,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寄到外湖村,但胡明刚没收到,“估计被人截走了。去年,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搜到了这本书,花5元钱买回来,发现书中收录了100篇文章,我的这篇处女作列入第19篇。”
《北漂者心声》受到孔庆东的青睐
2002年2月,胡明刚因仍改变不了临时工身份,进行第三次“突围”,带着妻子、孩子,离开台州,去北京谋生。
“我搞文学,我爱人也搞文学。我爱人大家都叫她阿慧,笔名沱沱。她是平桥前山人,第一次是在天台文联见面的,后来经常参加天台作协举办的读书笔会,两个人很谈得来,于是相爱了。后来她去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回来之后,结婚成家,没有彩礼,也没办仪式,没有钻戒,两个人吃了九元九毛的面条,看了一场二胡音乐演奏会,然后用自行车驮着回家。”
胡明刚到北京后,先去图书出版公司,再去出版社和杂志社当编辑,妻子到了中国少年作家班,当了一名文学辅导老师。
在北京,胡明刚认为自己比较满意的创作是《北漂者心声》,这是中国第一部文化北漂口述实录文学,2005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被《中外书摘》、《作家文摘》、《文汇读书周报》等十数家报刊转载,许多素不相识的人都写了书评,被孔庆东等人列入了解中国文化的50本书中的第六本,上海医科大学等单位也将这本书列为读书节必读励志书目,发行150个国家和地区的浙江《文化交流》杂志发表专文,向国内外读者介绍了胡明刚和他的这本书。
用作高考语文模拟题编入教材教辅最多的《江南蓑衣》
“我的作品,用作语文高考模拟题选入教材教辅和中学阅读写作报刊最多的,就是《江南蓑衣》了,目录中能查到的有25本,但不包括一些试卷集,因为试卷集目录里是查不出来的。最近我看到收录这篇散文的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阅读训练教材。”胡明刚说。
《江南蓑衣》最初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华散文》杂志2005年第6期,后转载于《读者乡土人文版》杂志2006年第1期改版号,并列为封面重点稿,本文与胡明刚的另一篇散文《我佛如石》分别收入该刊十周年优秀作品选《心灵家园》和《百味人生》卷,随后被全国各地列入高考现代文阅读模拟试题:如2007年浙江省语文高考冲刺卷,2012年四川省语文高考模拟卷,2012年全国语文高考模拟卷,全国各地200余所名校语文阅读试卷都采用了这篇散文,语文专家写了专门赏析文章。
《江南蓑衣》被语文学界认定为值得向学生推荐必读的人文散文经典名篇,先后经选评编录于《作文通讯》、《中学生阅读》、《作文新天地》等中学阅读和写作刊物,以及《考试阅读虫》、《高中现代文阅读训练300篇》、《会唱歌的文字》、《文字精灵的舞蹈》、《高中语文课外阅读120篇·高一年级金版》、《第一线语文读本八年级上册·初心看世界》、《初中生新阅读优化训练·7年级》、《语言天使》、《高考议论文记叙文文体高分突破攻略》、《高考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等语文阅读与考试教材教辅用书中。
《江南蓑衣》是胡明刚在2003年春写的。在一个雨雪天里,初到北京谋生的他在一家书店里消磨时光,无意间瞥见挂在角落的一件蓑衣,睹物思乡,于是就催生了这篇作品。
“我觉得自己就是一领飘在京城的‘江南蓑衣’,破残的‘江南蓑衣’,有风雨的磨砺和岁月的创伤。我的这领‘江南蓑衣’,肯定是旧的,而不是新的。”胡明刚感慨道。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吴言)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