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十年前的那一幕,至今让崔丽娟记忆犹新。那天,正是她申请“湿地恢复技术”项目的专家评审会。
一位评审专家突如其来的问题,不仅让现场气氛十分尴尬,也触痛了崔丽娟的心——湿地是什么?咱们国家还有‘干地’吗?
“我没有想到,对于专家或者公众来说,我的研究对象是如此陌生。”在不久前由中国科协组织召开的科普作家座谈会上,崔丽娟当着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的面,讲起这段往事,仍然表现出难以掩饰的激动。
自那次“受刺激”的项目评审会结束后,崔丽娟进行了深刻反思。“一开始觉得是这位专家的知识面太窄,但反过来一想,每个人都有其知识的局限,更多的应该是我们科研工作者没有做好相关的科普工作。”
如今,崔丽娟已担任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所长,十年间,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湿地,成了一名“兼职”科普作家,相继出版《认识湿地》《神奇多彩的中国湿地》等著作10余部。
然而,像崔丽娟这样的“兼职”科普作家,在我国也只是屈指可数,但恰恰也是科普作家中的大多数。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刘嘉麒做过一个统计,以全国3100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来计算,即便他们都是科普作家,也只相当于40万人口有一人,且缺少科普大家。
“我国每年生产大量科普产品,引进的占很大一部分,自己原创的优秀作品较少,与先进国家比还有一定差距。”刘嘉麒直言。
至于原因,在刘嘉麒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已颁布11年多了,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然而却很少听到哪里执法了,哪里违法了。很多地方把科普放到无关紧要的位置,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从事科普工作的人被边缘化。
谁愿意行走在边缘呢?面对现实,热衷于做科普的科研工作者,也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
“90后”的刘博洋也是一名兼职科普作家,写了《射电望远镜fast为什么是球面的?》《天文学家不用“光年”》等数十篇科普文章。目前,他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在读博士生。
“我也感到,在科研院所中,整体上没有形成重视科普工作的风气。”刘博洋举了一个例子,“把我国各个科研单位的网站,与美国宇航局等国外科研机构的网站作对比,能发现,后者大多根据公众来访的视角设计布局,用大版面凸显由本单位科研成果转化的科普作品;而我们的网站往往把领导活动、通知公告等内部消息放置在最显眼位置,公众关注的科研进展新闻和科普作品既干瘪单调,也没有被突出强调。”
除此之外,“科普作品在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不算成果,年轻人职称晋升不能计入”。成都理工大学教授黄寰认为,最优秀的科普作品往往都与其本专业有关,或者就是其科研的体现与延伸。但要想让更多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走上科普之路,必须进一步优化相关的制度。
与许多文化产品相比,科普创作的鲜明特点,被黄寰总结为没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但恰恰如此,市场化不足也是其软肋。需要积极而健康的市场化理念来开发更多形态的优秀科普作品,
“与其让我们的孩子们迷恋美片韩剧、歌星影星,不如让他们更多迷恋科学、科学家,这需要我们科普作家更多努力,也是科普作家队伍愈发壮大的希望所在。”
对此,刘嘉麒建议,应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没有创作,科普就是无源之水,科普创作关键是要大众化,要有更多的人重视和参与,并让从事这项工作的专职人员与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对于业余从事科普创作的给予鼓励,做得突出的给予奖励;加强专业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培养。
同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科普创作。真正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让社会的各企、事业单位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端正价值导向,营造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环境。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潘希)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