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收获》杂志陆续在今年第4期、第5期和秋冬长篇专号上推出了数十位青年作家的作品,呈现了大多生于1980年代青年作家的写作状态。着力推动80后走上台前的并不止《收获》一家。《上海文学》、《广西文学》、《芳草》、《小说选刊》、《名作欣赏》等文学期刊都在今年推出了各自的80后作家专辑。这证明这代作家在文学版图上占据的空间越来越不可忽视。一些文学评论家提出,现在的80后作家已经没有年龄上的优势了,需要快点成熟起来。
记录的生活“相对单调平淡”
《小说选刊》副主编、评论家王干观察到,当下80后作家群体创作格局走向多元,但他们所记录的生活却“相对单调和平淡”。“他们最容易描写的是外来者的陌生感、融入社会的艰难和困惑,带着校园的青春忧伤来面对社会的复杂和无奈。”
中国作协创研部的青年评论家岳雯给这些生于1980年代的青年作家下了一个定义:“文艺的一代”。“在他们的小说里,对文艺的追求和思考成了一个恒定的主题,不大见得到巴尔扎克、狄更斯式的包罗万象的社会素材。他们也无意于建构‘整体世界’。这使得他们笔下的现实更为精巧、幽微,也更为狭窄和碎片化,过度追求意象的营造与表达,与热气腾腾的现代生活隔膜甚深。”岳雯以同时发表于《收获》第5期的七堇年的中篇小说《夜阳》与蔡东的中篇小说《我们的塔希提》为例。“《夜阳》所有的呓语、感慨,都是为了描摹这一刻:海面升起的月亮,又圆又大,就像太阳。《我们的塔希提》的意象则是戈壁滩上的一条河,象征了平凡无涯的日常生活中叫人惊奇的一刻。”她指出,这些出没于文本之中的意象并未提升小说的品质,反而破坏了读小说的乐趣。
不足可能转化为优势?
《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将80后到了“熟龄”却还没有成熟起来的原因之一归为“发表太容易”。“跟以往的前辈相比,他们的写作比较率性和坦诚,但有了以商业化为前提的青春文学的出版之后,特别是有了网络平台之后,写作者发表作品的机会太多了,没办法精心打磨,也就没办法对他们的写作提出要求。这使得一批成名甚早的作者难以取得较大突破。许多作品具有某种雷同性,习惯于通过描写情感来表现生活和时代,但又写不出特别丰富复杂的情感纠葛。”
《名作欣赏》编辑张玲玲认为,80后作家的不足和优势是硬币的正反面,如果规避得当,不足能转化为优势。“诚然,他们的成长相对于前代作家来说较为平顺,这就使他们的创作相对缺乏深度、历史感不强,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更为私人化、个人化。但正是由于他们没有经历过‘外部世界’的干扰,因此在这代人身上因袭的历史负担恰恰是最少的,内环境相对自足与自由,这于文学创作可能就是大幸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阅历的增长,他们将取得更大成就,成为文坛主流。”张玲玲对记者说,“事实上80后中的一些作家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原创力与想象力非常惊人,是极具价值的文学探索。”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吴越)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