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前不久新增一个硕士专业方向——“文学创作”,并聘请格非、严歌苓、李洱等知名作家出任学生导师。此前,北大、等名校也曾开设写作专业;但高调喊出“培养作家”的,北师大还是独一家。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文学创作”研究生的确充满了诱惑。
一者,北师大是第一家喊出“培养作家”的,复旦和北大尽管也有写作方面的课,但培养的基本是应用型写作,而北师大的此类研究生,不仅头衔明晃晃的,毕业后去作协拿工资的机会也比复旦和北大多;二者,“双导师制”师资规模雄厚,李敬泽、格非、严歌苓等做学生导师,换句话说,也就无形中借助了名作家的资源,直接升级为圈内人士,凭借这层关系发表文章和开拓文坛,真是顺风顺水。因此,对于选中的考生个人来说,利好是不用赘言的。但问题是,这硕士点的设立花的是国家的钱,专业点的设立除了上述种种,还必须考虑培养出来的作家能否产生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如何呢?真是不敢说了,听这些校方说的好处:氛围、发文章平台、积累啊都是虚的,充满的是急功近利。而校方所谓的“作家需要被发现,我们就是要做好这样一个平台”更是让人发笑,你把这个干了,不是抢作协的饭碗吗?作协不仅养了那么多职业作家,还选了很多的签约作家,每月领工资,这么好的环境也没培养出几个大师来啊。更难说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至于把书卖到国外并卖得好的作家,恐怕没几个吧?
“培养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笑了,如果作家可以通过学校培养,那么,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岂非可以批量生产?尤其是大师级作家的产生,靠天分,不是抱着成为作家的梦想就可以的。而知名作家的产生,更是在数以万计的写作爱好者中产生,用生物学概念叫做,乱枪打鸟法。没有大量的技术,凭借选中的那几个研究生就高喊培养作家的口号,真是让人感觉这是在做“大跃进”的梦了。更重要的是,知名作家就一定能够带出好的徒弟来吗?恐怕从来就没有这个说法,相声、鞋匠等行当确实可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手法来传艺,学者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传播学问,因为其都是知识和技艺的积累。写作恰恰考的不是技艺,更多凭的是天分和长年累月的生活积累。
北京师大文学院新增“文学创作”硕士专业方向,更多的像是在玩弄概念,吸引眼球,是在专业就业形势严峻下的乱创新而已。“学校培养郎朗可以,培养个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我看看?”网友的类比倒是一语中的。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刘义杰)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