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班 等你来为中华少年作家代言
中华少年作家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国诗歌地理:东营卷》受关注
2015年3月30日 ⁄ admin ⁄ 评论数 0+ ⁄ 已影响 +

《中国诗歌地理:东营卷》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行,由王桂林、赵遁主编,共收录了包括王桂林、赵遁、邵风华、马行、刘萍等二十八位东营诗人的现代诗代表作200余首。同时收录了赵遁撰写的《当下东营中青年诗人漫议》一文,比较全面反映了东营当下诗坛的创作发展现状。
  据悉,入集作者都是来自东营市各区县、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的实力诗人代表,是油地校三方文化融合、交汇发展的良好体现。所收作品力求突显黄河口地理风貌影响下的地域特色,突显黄河口多元移民文化影响下的人文关怀。
  附:
  《中国诗歌地理•东营卷》序言——黄河口诗人速写
  王桂林/文
  在这本书的卷首,作为编者,应该有义务提供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序言,对这片土地的地理、历史、人文及文学生态描摹一番,对这些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评述一番。但我不愿意这样做。一来这很难,一句话两句话也说不清楚;二来诗人和诗歌又是那么具有个性,即使因为地域的缘故他们聚居在了一起,客观上形成了一个诗歌群落,但他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每一首诗和每一首诗,又都是那么的不同。任何利用概述来描写他们和他们的诗歌的企图都肯定是一种妄想,一种徒然。我宁愿就我所认识的这些诗人每人给出一个名字,再仅仅凭自己的感觉写下几句关于这个诗人的印象的速写。这样看来好像很不负责任。速写一个人物特别是速写一个诗人也绝对不可能做到准确。但我认为这没有太大关系。因为我相信,谁也不会被我这些文字所左右,每个细心的读者自会从他的阅读中认识这些诗人,认识这些诗,并给出他们自己的标准和答案。
  邵风华
  尽管邵风华在中学时代就开始写作诗歌,但真正确立他自己的写作风格,还是九十年代后期他客居巴库期间。其后他在“极光论战”中以《刀劈谢冕吴思敬》的激烈批评文字赢得了先锋批评家的名声。这种先锋性在作为文化沙漠的黄河口,以及在中庸的齐鲁大地,都显得尤为可贵。他除了评论,还写作小说,但他骨子里首先是一个诗人。他所奉行的诗歌的抒情性和现实性,也在他所有的诗歌作品中显露无疑。而他激进的思想、尖锐的谈吐有时候又和他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悲悯和理想主义情怀大相径庭。他孤独不群,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进入他的内心,或者反过来说,他的内心只接纳极少数人,其余的一概排斥在外。他是那种有着鲜明的立场和充分自信的人,也是那种非白即黑的极端主义者。在他那里,几乎没有中间地带。这种纯粹,既给他带来荣誉,同时也使他更为特立独行,孤芳自赏。
  马行
  作为黄河口地区诗歌成就最大的诗人之一,马行的主要贡献,就是他开创了这个地区或者汉语诗歌的地学诗风,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抒情风格。他以一个地质队员为视角,以新疆、西藏、戈壁和大油田为背景的诗歌,成就了许多他自己称之为“苍茫”的诗篇,同时也奠定了他在胜利油田诗歌界的地位。他的诗以小见大,以轻见重,以短见长,从“一滴水里看出一个世界,一粒沙中看出一个天堂”。他对诗歌语言的耐心体悟和坚持不懈的反复锤炼,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了既具有朴素中的华美也具有节制中的繁丽的奇特景象。他曾号称他所喜欢的诗歌就是“大而空”,但他在他的诗中却为这“大而空”不断填充着心灵的内容,宏阔而细微,壮美而蕴藉。他能够从喜马拉雅雪山之上捕捉到一只鹰眼中的光芒和黑暗,也能够从一朵小花、一颗小草、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内心中挖掘出辽阔的具有形而上意义的美和诗意。
  刘萍
  如果让我为我所喜欢的黄河口诗人排名,我会毫不迟疑地第一个先写出刘萍的名字。这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个用生命进行写作的诗人,而是因为我在她的诗里读出的赤子情怀和信徒气质。她把诗歌作为自己的宗教,勇于剖析自己,能够直面人生。她长期生活在河口,那些俗常的日子,不仅没有磨钝她的心灵,磨钝诗歌语言的锋芒,反而使她的灵魂得以沉潜,精神持续升华。她能够甩开物欲的洪流,重返内心并找到信仰。她以朝圣者的虔诚、隽永的意象和娴熟的技艺,为我们构建和展示了一座诗歌的城堡,使我们感受到她那宁静中的深邃与崇高。她的虔敬、坦诚、勇敢乃至决绝,都使她的诗歌拥有了一种神性的光芒,一种令人战栗的美。在此基调之下,她才再充分发挥作为一个女性诗人独有的敏锐和智慧,从平凡的生活中出其不意地为你呈现出精妙的诗意,令你也“置身其间,忍不住欢喜怡然”。
  周洪成
  作为黄河口文学界的领军人物,周洪成可不是靠身份而浪得虚名。他很早就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中国石化作协副主席,迄今已有三百多万文学作品问世。他曾出席全国作家代表大会和全国青年作家会议,获得过五个一精品工程奖、中华铁人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他的长诗《黄河颂》《黄河口之恋》和他其他的长篇文学作品一样,都有着恢弘的架构,开阔的视野和贯穿始终的激情。他博闻强识,精力充沛,豪气干云。能在繁重的工作间隙随时记下他的创作灵感,也能集中精力彻夜写作,在短时间内完成他阔达丰厚的长篇巨作。他写中国工业革命,写中国石油开发,也写黄河口风物,写他的内心世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土地恋歌和英雄史诗,在他那里得到了有效的结合。他以宽博胸怀和专业素养写成的文字,他用文学为民族开拓者树立的创业丰碑,和为中国石油人唱出的精神颂歌,都是黄河口这片土地的宝贵文学财富。
  董玮
  把是否参加过诗刊社举办的青春诗会作为当下衡量一个诗人在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成就,未免有些片面甚至可笑。但不可否认的是,诗刊社在全国范围内,一年也就选择那么几个十几个诗人参加青春诗会,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全国诗歌届对于一个年轻诗人的认同和期望,反映了这个诗人诗艺上的逐渐成熟。董玮是本地区除了韦锦和马行之外,唯一一个参加过青春诗会的女诗人。她工作和生活的空间都相对比较机械而沉闷。但她深入原野,深入内心,把写作诗歌作为了通往天空和辽阔的唯一大道,并像蛰伏在黑夜里的蓝豆娘一样,用诗句敞开了她天青色的黎明。在黄河口,没有几个诗人像她一样沉静又敏感。当她看到一边是静寂杨林,一边是悬挂着巨大河水的流逝,她说出她要凭借诗歌,不但“要记住黄昏前,散落在大地上的身影”,还“要将途经的麦苗与坟茔一一收录,在虚幻与真实里感受片刻眩晕”。
  任真
  我一直认为把写诗作为每日必做的功课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任真做到了这一点。这种苦行僧式的写作模式,这种持续不断的训练,无疑会强迫诗人主动自觉地去发现和挖掘生活的诗意,并使他笔下的诗意表达变得越发容易和熟练,尽管有时候这种诗意也会因此而显得漂浮和稀薄。任真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写诗,从他大量的诗歌文本中,你总能在每一个时期挑出属于他那个时期的优秀作品。他最大的技巧就是永远怀着一颗童心,永远用一双童眼,观察和描写,仿佛涉世未深,但却往往看到世界的更多精彩和更多微妙。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黄河口诗人,这不仅仅和他多年来一直生活在黄河尾闾的孤岛有关,更是因为他既身处孤岛,也心在孤岛,对那片荒原有着诚挚的情谊。可以说,就是那片荒原成就了他的诗,也可以说他和他的诗就是那片荒原的一部分。
  鲁北
  鲁北是黄河口地区成名较早的诗人之一。早在九十年代初期,他就写出了大量的具有典型鲁北风格的乡土诗歌。他的语言平实朴素,技法大巧若拙。他拒绝隐晦艰涩的纷繁意象,也拒绝凌空高蹈和宏大叙事。他对生命、对情感、对故乡、对世界的认知、思索、解读与文学重塑,都在他貌似脱口而出的诗歌文本中得到了独具特色的抒写和确立。他不是从学院派和先锋诗歌那里获得技法,而是向自我体悟、民间写作、甚至向网络段子汲取营养,表达简洁、语言诙谐。他不漏痕迹地巧妙使用的隐喻和借喻,往往让人既忍俊不禁,又不得不掩卷深思。不久前我专门为他的短诗《五十岁》写过一篇题为《向后看与修辞的减法》的评论性文字,在那篇文字里,我把这首诗界定为鲁北迄今为止最为重要或者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我所以这样说,不仅仅因为它是鲁北在知天命之年的一次彻底地向后看,是他拨开时间迷雾对生命价值的再一次确认和回归,更是由于他老道、自由、精简得不能再精简的写作技法。尽管他的诗歌语言貌似老旧了些,但其修辞的减法,却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韩簌簌
  韩簌簌的诗歌具有一种云锦般的华丽质地和书卷气息。这她是一名教师,有着长期的对于汉语言的抚弄和含蕴;而且在她心里一直流淌着汉语文明的月光和江河。她既熟悉当代诗歌所要求的表达方式,又承继了自汉以来的歌赋传统;既能够以一个小女子的方式感受并吟咏身边的世界,也能敞开怀抱,深入早已消散的历史烟云之中,触摸并唤醒沉睡的古老诗意。由是便使她的诗歌小令与大赋同存,幽思与悲歌共鸣。她虽出身乡村,生活在黄河岸边一个不很繁华的小镇,但她的诗却富丽、繁密,有着丝绸一般的贵族气质。她不但具有优秀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她的创作激情也如滔滔河水,使她的诗歌作品得以频频涌现,源源不绝。近几年在全国诗赛中的多次获奖,无疑也验证了她的创作成就和写作才能。这对于刚刚迈入诗坛不到五年的她和在黄河口这片仍显荒寂的土地上,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珏敏
  珏敏是本地区唯一一个毕业于山东大学作家班、受过专业诗歌训练的诗人。在九十年代初期,在那个诗歌热火朝天的时代,他和他的诗歌就已经在省内外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年龄上,他还是我们这一群人中的老大,虽然优雅高贵,看似温和,但是是非分明,不怒自威,不容任何人挑战和冒犯他视为生命的人格尊严。这种性格,呈现在他的诗里,便有了一种孤绝的气质和一种崇高的力量。他表里如一,和诗歌肝胆相照。他善于用抒情手法,也善于用象征,书写他心中的诗歌形象。他写《一棵树》,自己便是那一棵孤独地矗立在孤岛上的树,在凄风冷雨中忍受季节无情的变幻,淬炼战胜邪恶的力量;写《一座教堂》,自己便是终生守护在教堂中的圣徒,拒绝俗世物质与情感上的双重诱惑,秉持信仰,甘受苦难。著名评论家耿建华说,在珏敏的诗中,“我们看到在凡俗人生中,精神的光明呐喊和灵魂的痛苦呼叫,看到坚守者的姿态和努力”。
  张殿武
  尽管因为性情和生存模式的不同而使他和许多本地诗人隔离开来,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黄河口地区一个重要诗人的地位,不影响他能够写出更加优秀的诗篇。张殿武是那种永不服输的诗人,无论生活还是写作,他都在走着一条异于常人的道路。他爱憎分明,敢说敢干,有着梁山好汉式的江湖豪情。他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也可以路见不平愤然怒吼。他靠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经营行为实现着他的人生抱负,客观上也在为文学艺术事业默默地做着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野心也和他经营的文化产业帝国一样,有着凌厉、开张、气吞山河的气势。他曾经以描写黄河口风土人文的乡村诗歌见长,但我近期读到的他的组诗《梁山好汉》却语言铿锵,句式自由,气度不凡。不仅充满阳刚之气,呼唤英雄情怀,也充满了对于当下社会的揶揄批判,不但成为了他自己迄今为止诗歌写作的一座新的高峰,同时也为黄河口诗坛擂响了惊心动魄的诗歌战鼓。
  路延军
  在意大利,在世界诗歌的版图中,有一个群诗人被称为“隐逸派诗人”。其代表人物蒙塔莱和夸齐莫多还相继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我这样说,并不是指路延军的诗歌业已达到了可以与那些诗人相比肩的艺术高度,而是因为他和他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气质。路延军有着和大多数诗人一样的多愁善感和浪子情怀,面对丑陋的世界他如此愤怒,面对美好的事物他又如此深情。他静静地躲在一边,咀嚼岁月为他留下的所有珍馐甚至渣滓,轻轻吟唱生命的所有疼痛与欢欣。当“季节的动车越来越快”,当“听到许多青春抱怨车速太慢”,他看到,“岁月从来没为这些改变过,它就像无可救药的人,医治着所有人”。他有着对时光深入骨髓的认知和眷恋,也有着一个忍者似的持续朝向诗歌的努力,当“丑陋的图像正在回归它所占有的世界,他忍住内心的哭声,攥紧拳头,与那叫嚣的野兽同行”。他用心灵的密语和语言的重金属所打造的“金色圣殿”,将会在这片荒原和黄河口诗歌版图上,渐渐升起,并熠熠生辉。
  李线长
  作为书法家的李线长是突然出现在黄河口雾气弥漫的深夜里的一匹黑马。五年前他从泰山脚下来到黄河尾闾,不但带来了他从经石峪那里继承的大气磅薄的北魏书法,带来了他从全国各地亲拓和搜集来的汉画像原石拓片,也带来了他的骚体大赋和像泰山一样雄奇茂密的诗歌。他凭借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旺盛的创造力,可以在一夜之间写出几百行汪洋恣肆的诗歌。他充满叙述性的不假雕饰的诗歌文字,洋溢着绚烂的激情,充满着丰富的想象。他从诗经那里出发,途径汉唐,宋元,直达他的童年和现实人生。亦述亦咏,亦歌亦哭。他的诗歌率意而真诚,豪放而婉转。浪漫主义在他那里,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将永远是他奉行不悖的圭臬,并因之使他的诗歌呈现出更加开阔、更加多元的气象。他的到来,必将会进一步增添这片土地的诗歌活力,在略显沉闷的黄河口诗坛重新刮起一场漫天旋舞的诗的歌哭和风暴。
  赵遁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赵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他在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任教,多年来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他事书法,也写评论,他所著述的《普遍字痕视域下的〈论语〉细读》一书,研究之深、学术价值之高,未经出版便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影响。但本质上,他却是本地区少有的超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意象奇崛,用词夸张,语言瑰丽,激情澎湃,极具阅读冲击力。这和他处处考证、步步为营的研究文字形成了巨大反差。他的诗集《隐匿角落里的嚎叫花朵》,既是艾伦•金斯堡又是皮埃尔•波德莱尔,既接星空又入深渊,既描摹心像又映照现实,如乌云中的闪电,狂风中的波涛,荒草中的蟒蛇,读来令人惊惧,惊醒,甚至战栗。用评论家张爱珍的话说,那些诗就是“一道道诡异的大门,隐秘的大门,赫然敞开的瞬间,令我睹见了一园各色的奇葩,听到了花朵们各种的啸叫”。在这里,我几乎不愿意给他贴上一个学院派诗人的标签,即使它的诗歌有着那么多学院派诗歌的丰富与深邃。
  云松
  云松的诗龄几乎与东营市同大。作为东营高速公路的一名管理人员,他一直目睹并亲历着这座石油城市的高速发展与不断变化。他是一个极端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朋友的诗人。他的诗也和他的性格一样,充满着真挚、热爱与温情。他崇尚诗须跟随时代,颂扬传统,仰善喻美。看似都是个人的喜怒哀乐,但却都深深烙着这个时代的印痕。他和所有生于乡村又生活在城市的诗人一样,对土地和故乡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和眷恋,并因此使他的诗具有了一种质朴的怀乡情调以及与大众息息相通的情感。他是那种善于使用纯净、平和的诗歌语言来写作诗歌的人,坦诚朴素、平易近人。他利用诗歌,不但诉说着过往生命的喜悦与忧伤,嬗变与沧桑,也在寻求着一种更为高远的通向未来的道路。他的诗中一无在他杂文中所显现出的犀利和尖锐,敏捷和深思,而是像他最新的诗集的名字《语》一样,娓娓道来,令人如正在和他促膝谈心,倍感温暖与亲切。
  刘树波
  刘树波在散文和诗歌两种文体之间游走。他的散文有诗歌的灵动与跳跃,他的诗也有散文的铺排和蕴藉。他不为写作而去刻意寻找生活的诗意,也不为一个思想而去专门敷衍一篇散文。他酷爱读书,但从不在写作中掉书袋和故作高深。他总是生活在先,深深地投入生活之中,亲身去感悟并获得属于他自己的灵感和诗意。他的散文朴素自然,咏叙结合,描写行云流水,抒发深挚含蓄。既有普世情怀和人间亲情带来的阅读感动,也能看到大文化意义上的散文格局。而他的诗歌却语言清新,干净,灵巧而富有韵味。虽然有一点点故土情结,一点点情爱衷肠,一点点哲学思辨,也有一点点小资情调,但他在诗里表达出的真诚和独到见解,却是谁也毋庸怀疑。
  杨吉军
  当年在故乡与父亲一起铡草,多年后当他回首,写出“他扎得越紧,那稻草的精魂便迸溅得越激烈”诗句的杨吉军,是黄河口众多诗人中最为沉默的一个。他在政府部门工作,几乎不参加文学界的任何活动,甚至他的诗集被林莽编选的《诗探索丛书》选入出版也很少有人知晓。但我知道,在他貌似冷静、甚至经常板着面孔的外表之下,一直埋藏和汹涌着激情的诗的波涛。他不是那种看起来就激情四射、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会把生命中的诗歌默默地进行长时间的发酵、孕育,然后再默默地,有时候甚至会略显笨拙地写出来。但是他写出的故乡,写出的故乡里的《童年的油灯》,《铡草》,以及《秋天》,那份殷殷的深挚和真情,对故乡和贫困的童年的爱恨忧伤,却每每都会让读到他的人为之动容。也正是这种不事喧嚣的深潜和耕耘,才使他的诗歌更加贴近大地,并散发出青铜一样的光芒。
  刘平平
  更多的时候,人们把刘平平称为小说家而非诗人。但在我眼里,她却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诗人。她心地善良,性情温婉。所有和她有过接触的人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会从她那里感受到一个女性诗人特有的真诚与美好。她常常用小说的笔法进行写诗,从而使她的诗因为具有情节而显得丰富和饱满,避免了无病呻吟和空洞说教。也因为她是小说家,使她善于在诗中将一般诗学的大众语境巧妙地转换为属于她自己的个人语境,使她诗歌的语感、色彩、质地都有了一种陌生的超常意味,甚至像一个白日梦一样,怔忡,茫然,无法言说。她还善于利用性别遮掩和时空错置,来增强诗歌的朦胧感和多义性,给诗歌造就更大的含混不明和揣度空间,让你只是被浓浓的意象的雾霭笼罩着,看不清周围的一切,仅听到潮水一般汹涌而来的诗意。或者,尽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清晰地目睹着这一切,却又对这一切似见非见,沉陷在一片恍惚的无边无际的梦境之中。
  王光荣
  诗人王光荣是一个鬼才,一个多面手。他写过爱情诗,写过散文,还写过武侠小说。近几年又专攻文学批评。他以妖刀为笔名撰写的评论文字先使用武侠的路数,从“磨刀霍霍篇”到“砍杀篇”,再使用网络术语,从“可读指数”到“被砍指数”,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学评论的写作模式,看似乱砍一气,实则条分缕析,入木三分,使人读来忍俊不禁。这和他的诗歌可大不相同。他虽然生于鲁北,嗜酒如命,一副愚讷谦卑形象,骨子里边却更多的流淌着江南才子的血液。遗世而独立,睿智而多情。他最初的诗歌几乎全是对青春和爱情的怀念,对理想世界的幻想。而现在,他更多的关注现实和命运,增加了追问和思索。他甚至并不回避这种诗歌往往由于缺乏细节而显得过于虚浮和过于理性,也许这就是他要树立的风格,也许只是是受了他自己的妖刀乱砍的影响。
  郭立泉
  大学中文系毕业、教师出身又多年身为政府机关大秘的郭立泉,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对文字熟练的把握组织能力。他才思敏捷,驾轻就熟,可以临场发挥,即席赋诗。他的诗有像黄河一样一泻千里的鸿篇巨制,也有像林间小路一样蜿蜒曲折的微言巧思。但总的说来,由于他的心里充满阳光,为人率直,可以敞开胸襟肆意表达。他的诗往往感情充沛,浮想联翩,既直抒胸臆,也风趣幽默。许多诗句往往因为他独有的趣味表达而令人莞尔,并在会心一笑中获得独特的艺术感受。近期,他正醉心于黄河口乡村民谣的收集、整理和再创作,而且成果不菲。毫无疑问,这种工作对于本地区文化的传承与丰富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加他诗歌语言的灵活与巧妙也大有裨益,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必然会削弱或者伤害他诗歌的现代锋芒。
  李有明
  在任何喧嚣的时代,总会有那么一些人,独处一隅,默默无言。李有明在一所乡村中学做校务工作,偏僻的生存环境和中学的封闭气氛,养成了他喜欢独处和安然缄默的性格。他为人谦和,寡言少语,有时甚至略带羞涩。他的诗也和他的性格一样,沉静,恬淡,少有尖锐与激情。他总是静静地观看,品味,然后轻轻写来,间或掺杂一些他突然悟出的小道理,小情趣。像清明时节云雾飘渺的小雨,又像洒落在含苞待放的蓓蕾上的露珠一样,晶莹,闪烁,满怀幽思,让人品味和喜爱。他也通过他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他心灵的感知和含蕴,偶或写一些揭示生命奥秘并更为深藏哲理的诗歌。这也符合他的诗观:诗应有所担当,呈现灵魂美的部分。
  水田
  仅仅靠一首诗而成为人们喜欢的诗人,古来就有。我喜欢一个诗人,也不必因为这个诗人有足够多的诗歌文本,或者足够广泛的诗人名声。有许多著名诗人,人们只知道他的诗人名声而并不清楚他何以获得这样的名声,甚至记不起他的半句诗句。水田就是属于那种诗歌产量不是很多而又让人喜欢的诗人之一。她因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批评视野而具有了作为一个优秀评论家的良好素质,也因为一首短诗《女巫》树立了她在黄河口诗坛上的诗人形象。《女巫》用一首单纯的诗歌所造就的歧义和多解,她为自己同时也为读者无意挖掘出的阅读陷阱,都会使人忍不住被这首诗迷人气质和语言密码所吸引,触摸到真正有意味的诗歌所具有的单纯而复杂,清醒而惶惑,明亮而黑暗,有限而无限的特殊质地,感受到她试图凭借诗歌以表达自己归属于时间和永恒的渴望。这首诗所给出的一个框架和容器,也让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阅历、体验、修养重新去填充它,从这首诗里读出读者自己的另一首诗,遭遇自己内心里的另一个女巫,并因此而更加深刻地体味到诗歌所以不同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德泓
  身上散发着浓浓的民国文人气息的德泓是一个既温文尔雅、又敦厚善良的人,在黄河口艺术圈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和他交往。他博览群书,趣味高雅。不但善篆刻,工诗文,涉猎书法和美术,对所有文化艺术品的研究和收藏也都有广泛的兴趣和独到心得,他对于毛边书和古文物的特殊喜爱甚至经常被朋友们善意的取笑。他的诗和他的人一样,不急不厉,不温不火,既有高古的书卷气息,又有朴素的浪漫怀抱。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油灯,其微弱而散淡的光芒,给人一种心安神静的抚慰和温暖。尽管他的诗似乎缺少现代主义的表现技法,语言也不够先锋,但他凭借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对于所有艺术门类的普遍追求,使他正从最初的“紫荆村”里走出来,渐渐走向“大研斋”,走向更为广阔的诗歌的土地和海洋。
  艾华昌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除了满足物质的生存还有精神。艾华昌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通过辛勤的劳作赢得他的现实人生;他也总会不停地竖起一架理想的梯子,“一节节爬上去,又一节节退下来”,用诗歌去“接近一颗星星”,不断提高自己精神的高度。他在黑夜里扛着梯子,“分开众草,穿过大地”时留下的心灵印记,成就了他大量的具有相当高度的诗篇。有的诗篇可能还不够精粹,许多时候在写作中也许忘记了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劳动,但他从心灵中涌漾出来的泉水,绝对不只是滋润了他自己的生活。我是在两年前才读到他的诗的,当我读到他和他的充满神性的文字,不无惊讶地发现,在黄河口,除了我,除了我身边越来越少的诗人,依然还有像艾华昌一样的人,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心灵,在做着如此勇敢又如此无谓的努力。正如艾吕雅所说:“苍天空无又何妨,我并非独自一人。”
  王桂林
  他是一个对诗歌持之以恒地葆有宗教情怀和探索精神的人。卑微而孤傲,多情而诚挚,隐逸而潇洒。他不但无休无止地歌咏时光和命运,歌咏美、思辨和大爱,世界万物也均能在他那里幻化出哲学思考和玄想诗意。他不先锋,但不拒绝向先锋学习;不盲目崇拜大师,但又谦逊地从大师那里偷取技艺,获得精神力量。他坚持诗歌永远是属于心灵的产物,又自称是一个技术主义者且不断躬身实践。他能在宗教圣地耶路撒冷,在“背影,沙粒,挽歌声”中,“用泪水擦拭哭墙上的泪水”,唱出“我爱,即使此生再不回来”,也能在人生的镜子中,在艺术的“形式主义的玫瑰”里,“用转动的铅笔转动它”,使它“一个侧影有一个侧影的名字”。他在写作中最大的梦想是:此生能写出一首到两首,最多不超过三首,他自己满意别人也能够真心喜欢的作品。我当然希望他这一梦想能够实现,尽管在他看来,实现与不实现也都无所谓。
  我生来就讨厌排座次,现在对这种恶习更是深恶痛绝。人本就生来平等,诗人更无法像科学一样给出一个数字的顺序。当我下笔为这些诗人做速写,也就先想到谁写谁,谁容易写先写谁,没有名次之别,只有我写得好坏之分。我这样匆匆写来,不知道这些诗人朋友们是否满意,我是否向读者给出了这些诗人的一个大致印象。所幸读者对于这些诗人,喜欢谁与不喜欢谁,喜欢哪首诗不喜欢哪首诗,自有爱憎,自有判断,也并不是由我说了算。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左振平)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作家梦想,我心飞翔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资讯
说说
旗帜
学作文就上新阳光作文
本站系公益性文学网站,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致信电子邮箱(791541679@qq.com),我们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