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一早赶着去参加音乐节志愿者的面试,在网上提前跟一个同校的妹子约好同行。到达牛津街后发现时间还早,两人便坐在二楼栽满花草的小花园里聊天。
她是典型的重庆人,喜欢吃辣,十分健谈。大概因为都爱分享自己的故事,刚刚认识的我们竟没有什么距离感,很快聊开了。才见面不久就像多年的好友一样手挽着手,面试完后还一起去扬名广场附近吃了冰糖草莓。我侧过头看她,看她阳光的笑容,把她当成我的妹妹。
她是苗族人,还开玩笑地说她会下蛊。她的故乡是一个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乌江下游。我曾听一个来自西安的苗族同学讲,其实现在很多少数民族都已经被汉化了。她说没错,今天电视里播放的有关苗族文化的影片,实际上很多都是演出来的,并不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前几年有电视台去她的家乡做节目,她嫂子受邀穿上民族服饰,回到古老的苗寨,在镜头前载歌载舞,演绎着传统的苗族人的生活,但华丽的服装下并非最原始的苗族风情。当地为了发展旅游业,还在山上大兴土木,建起一座仿古的蚩尤城。如今到旅游景点,你泛舟江中时,可能会有苗族姑娘和你同游,不过都是需要收费的。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原有的味道早已荡然无存,苗寨也渐渐被改造成只为经济服务而褪去原有特色的普通村寨。
我想到了北京的永定门。上世纪50年代,阅尽400余年沧桑的永定门城楼和箭楼遭到拆除——以“妨碍交通和有安全隐患”为名,就算是梁思成的眼泪也没能挽回这一重大损失。1953年,林徽因曾在重病中哀叹:“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时你们再盖的就是假古董了!”没想到她一语成谶——2004年,永定门城楼复修竣工,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惟留深深的悲哀。
后来又聊到了小时候的经历。她以前住在一个小村庄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家家户户其乐融融,颇有桃花源的感觉。后来,政府为了开发西部的水力资源,在乌江上兴修水库,于是他们像三峡移民一样被迫迁往别处。水库修好了,水面上架设了桥梁。他们从桥上走过,可以看见水下一条条道路和一间间原本属于他们的房子。她说到这里哽咽了,眼眶泛泪,“以前,真的很好,很好……”我好心疼她,从此她就再也没有故乡了——人们一手造成了这个淹没在水下的庞贝。我说不清心里有多震撼,同时又很内疚,因为是我让她回忆起这段痛苦的往事。我看着小小的她承受了这么多辛酸,却不知如何安慰她。
我不知道这些移民,在背起行囊背井离乡时是否频频回头眺望往日耕耘的土地;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硬生生地咽下这一肚子的委屈与不舍;不知道他们,如今站在桥上俯瞰原来生活的而今被淹没在水底的村庄时作何感想。我不是他们,不在他们生活的经纬度,所以,我不懂。
我的生活太过平静,太微弱的风总也吹不起一丝波澜。若不是遇见她,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遥远的乌江下游发生的这一切。往后,当我站在水坝上凝望满湖碧水时,我脑海里可能会有更多的想象。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喜欢倾听,喜欢和不同的人交谈,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生活之外更多的故事。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陈雁南)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