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汪涵这伢子要得。最近他发起了湖南方言调查“响应计划”,将邀请数十人的专家学者团队去做田野调查,“响应计划”计划5-10年的时间,组织10支调查研究团队,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录音、录像、文字等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
与老屋、故居及古村落相比,方言更承载了我们更遥远的乡愁与更悠久的记忆,物质遗产难经岁月风吹雨打,方言俚语更能穿越沧桑口耳传承,人生百年已是高寿,今天的湖南土语可遥遥地接通《离骚》,以湘方言去朗读《楚辞》,更能抵达屈原的内心与文化的意境。每个地方的方言,是这一方人的生命胎记与基因密码。
方言,是我们古文化之库,却成了现代化之痛。人的不断迁移与普通话的强势推广,方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亡,百年老屋修修补补还可继续百年,方言一旦消失又何处可寻?语言学家曾统计,人类每十天便有一种方言从世界绝传。
汪涵的担当,是把方言录进数据库,作家的责任呢,可把方言存入“现代汉语”。黄遵宪有诗曰:“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斑斓。”将这方言俗语放进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会沉浸到五千年以后子孙语言基因里去,焕发“中国好声音”的夺目光辉。方言,成为作家作品的徽记,也成为作家作品的徽章。文学界之所以形成各自成派文学特质,不仅是依仗当地的风土人情,本地语言的运用,也功不可没。
方言或可成乡人之饭,却只能成为文学之盐。保护方言,人人有责,以传播语言为使命的作家自可奋力参与,为保存方言建功,只是作家有心,也很无力。现在,汪涵自费那么多钱,请专家建方言数据库,我们呢,没钱的也可来张张嘴巴。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刘诚龙)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