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北师大文学院今年新开办了一个“作家班”,近来颇受褒贬。不少人批评这种把作家当罐头来批量生产的方法,认为是噱头。
这是人们对天才一种不正常的迷恋情结,对作家未免苛刻。真正的天才是造化神来之笔,只可传诵,不可效仿。成为作家首先需要天赋,但天才不去打磨,只能变成那个挨家挨户吃宴请而不学无术的“仲永”,泯然众人矣。
禀赋之外,一个作家的成长、成熟需要很多条件,比如一间安静的书房,一群良师益友,一些展示作品的平台,再比如更多的空闲时间,更多的体验和采风……而作家文学生命的长短,不仅仅在于激情和才华,也在于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
文学创作需要才华和灵感,是一种思维创造,但多数作家也必须承认,它并非没有技巧和规律。学习和掌握技巧并不是什么丢人事,只不过,成功的作家能驾驭乃至超越了技巧和规律,而平庸的作家却被它们驾驭了而已。
“作家班”其实是一种俗化了的说法,容易引起“流水线”这样的联想。细究之,北师大这个班是一个比较正规、正统的“文学创作”方向的硕士专业,不仅邀请了当前知名作家亲自指导学生创作,还把三分之二的课程比重都放在了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上。比起25年前该校和鲁迅文学院合办的“作家班”来说,它带有明显的学术色彩。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北师大的文化担当和办学远见,它希望培养一些学者化的作家或者创作者。人们尽可以去担忧这个班能否办好,但不应否定这种努力。无论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还是民众文化素质提高的角度,学者化的作家都将会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潮流,像上个世纪那一批昨天还在背锄头或者下车间,今天就名动天下,才华四溢却未受过系统教育因而文化根基不深的作家,是特殊时代背景的产物,不应再流连他们“成才”的模式了。
细心的话不难发现,走到今天,这一代作家不同程度出现思想不跟趟,创作不灵光的现象,即便其中一部分人不甘寂寞或无法寂寞,但不是郑重其事地老调重弹,就是满脸诚恳地拍手鼓掌,从不见观点,对社会已乏有贡献,成为“被边缘化”的“主流”作家。这其中固然有年龄自然老化而造成的江郎才尽,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底蕴不足的缺憾,足以让人意识到文化修养对一个作家艺术生命长短的重要性。
近年来时代变化,学者化、思想型的作家已经在受欢迎,因为他们创作的厚度和广度等都要更胜一筹,民国文人热应该也是这种需求的一种体现。民国时期的文人普遍是学者兼作家,更令今人倾倒。所以,教育系统为作家成长做点事,不必要喝倒彩。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句艳华)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