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贝·加缪和雅克·莫诺的友谊最令今天有所借鉴之处,是让我们认识到专业技师式的教育培养不出具备人文关怀的科学大师,而文艺工作者也不应视科学为畏途,否则只能任由自己的双眼被蒙蔽。
加缪和莫诺,这两个人物乍看之下似乎毫无关联,如何才要将其串在一起?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共同经历?还是两人间不算太为人所知的友谊?似乎都有些牵强。而二战抵抗运动或是加缪的哲学观又和分子生物学的科学研究有何关联呢?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本书的故事就没法“说圆”,而读者显然也不会仅仅因为加缪或者莫诺的名气而买账。不过卡罗尔无疑是幸运的,他显然捕捉到了两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使其成为贯穿全书的主线。
这种关系首先体现在两人的共同经历与成长途径上。在二战开始之前,他们都只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初出茅庐的生物研究者和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与多数普通人并无二致。然而在投身抵抗运动之后,两人都展现出各自的天才一面,并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领袖。无论是担任抵抗组织负责人的莫诺,还是以文字为武器向纳粹宣战的加缪,都展现出了值得钦佩的勇气。正是在面对压迫和暴政时,两人所体现出的共同特质:对自由的热爱和为之奋斗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与思考,才使得他们脱颖而出,并留下一段堪称佳话的友情。
而这段友情的产生本身也体现了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关系。作家和科学家间的友情,在当时也不算多见,到了如今这个高度分工化,“文理分科不相往来”的时代,更是难以想象。然而加缪和莫诺却做到了,跨越了各自的分野,超出了自身视角的局限,从而又促成了自我的完善。可以说,是莫诺对李森科伪科学的批判,帮助加缪认清了集权政治的虚伪;而加缪对命运的探问,也一样给了莫诺以启迪。
这种相合促成可说是两人友谊的进一步升华。加缪通过写作与思考,表达了对人类存在问题的拷问,对命运荒谬性的揭示以及反抗所具备的意义,而莫诺则通过实证科学的发现,通过DNA及其遗传机制的研究证实了人类出现的偶然性和“荒谬”,向世人宣示人类存在并非“命定”,并动摇了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促使人去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存在、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类的未来。在这里,科学和哲学殊途同归,最终合璧,共同向人们阐释了什么才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
时至今日,科学的发展比起加缪和莫诺的时代,早已是一日千里。然而,莫诺所提及的那种“接受了科学带来的财富和力量,却并未接受科学的深层次信息”的社会却并未消失。现代人用着最新款的手机,却依旧笃信着陈腐的教条;而这些教条最终被现实击溃后,他们又投入虚无主义的怀抱。科学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宗教,或是实用主义手中的工具,而不复真理的来源。加缪和莫诺所期许的那个“实现更多自由和创造”的社会,也依旧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然而也正因如此,今天的我们才更应该去回顾他们的思考与探索,去聆听他们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作出的回答。因为那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风君)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